第22章 態度與不可能思維(3)(1 / 3)

2·是技術的問題嗎

在很多情況下,外國人會覺得我們中國人辦事比較容易強調客觀。2003年,我去西門子移動講課,由於和他們的一個負責人比較熟悉,我就跟他開玩笑地講:“你們德國人跟日本人有一點像,特別地排外。比如說你們的大中華區,從董事長、總裁、CEO到中層領導的職務,你們都不太喜歡請中國人來擔任,隻請自己國內的人。你們這樣做不對。其實,從人力資源投入產出的成本來說,你們並不合算。”他問:“怎麼不合算?”我說:“請德國人來中國擔當大中華區總裁可能要支付80萬的年薪,而且一定要美元,另外還有住房、家屬安置、來回的差旅費,等等,不合算。如果是請中國人的話,同樣是在你們德國畢業的碩士、博士、EMBA,隻要80萬元人民幣就可以了,這個不是更合算嗎?”

他說:“你錯了,這不是技術的問題。國外過去的MBA、EMBA課堂上經常會講,有些中國人是這樣的:一件事情如果成功了,馬上拍胸脯說:‘老總,你來表揚我吧,我多努力啊!我動腦筋想辦法,少睡多少覺呀!你看,終於成功了吧?這是我主觀努力的結果,你要嘉獎我啊!’如果萬一失敗了呢?他就會這樣講:‘這不怪我啊,我早就說過這件事情做不了的,這個市場早就飽和了,國家政策不允許,這個地方人太窮……’他總能找出那麼多的客觀原因。總之,成功了就歸於他的主觀努力,失敗了就歸於客觀原因。”

3·是文化的不兼容性嗎

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MBA課程中還經常會舉到這樣一個例子。

可口可樂是怎樣打入中國市場的?可口可樂來到中國市場時,正值我們的改革開放初期。美國人對中國的一批專家說:“我給你們500萬元,組成一個專家組,你們動腦筋、想辦法,看看中國這個市場能不能打開,積累一點經驗。”專家們拿到500萬元後,做營銷、搞策劃、打廣告、找終端……所有的辦法都想了,但是幹了一年,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了不要緊,本來這500萬元就是讓他們試試看的,看看運作這個市場需要汲取一些什麼教訓,然後決定接下來怎麼做。他們失敗了以後,寫出了一個文本來,寫得非常漂亮,總結了一條又一條,每一條看上去都高屋建瓴,很有水平。第一條是這麼說的:這一次可口可樂在中國的失敗是有道理的,絕對不是我們策劃營銷的問題,我們所有該想的問題全想了,我們所有該做的都做了,還是失敗,看來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文化的不兼容性。

什麼是文化的不兼容性?他們的解釋是:我們中國人喝茶喝了幾千年,茶有茶道,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你看,茶的顏色多漂亮啊!茶葉在杯中還能上下翻飛,喝起來也是滿口的茶香。哪像你們美國的可口可樂,隻是為了解渴,什麼顏色啊?烏黑的顏色。什麼味道啊?簡直就像是治咳嗽的藥水。他們總結了一條又一條,最後得出了一條結論:可口可樂應該放棄中國市場。你們美國人出500萬元請我們做試驗還是合算,因為你下麵的5億、20億就不用投入中國了。

他們剛想揚長而去,美國人說:“哎,等一會兒,你們再看一樣東西。”他們一看,又是一個文本。打開一看,臉就紅了,為什麼?

原來在同一年的年初,可口可樂同樣拿出500萬元給另外一批專家,其中包括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等很多國家的營銷專家,任務是打中國的另外一個市場。結果他們折騰了一年,也跟中國專家組一樣,搞策劃,找渠道,做廣告……所有的辦法都想盡了,但是最後也失敗了。失敗不要緊,要得出結論。看看他們的第一條結論,竟然那麼巧,幾乎就是針對中國專家組的。

在第一條裏他們說,當時他們在討論失敗原因的時候,有人就提出這是因為文化的不兼容性。其中一個中國專家說:“何止是文化的不兼容性?簡直就是宗教的不兼容性。我可以告訴你,我們中國人喝茶不僅是一種文化,簡直就是一種宗教,是一種終極關懷。我們的茶裏麵包含了很多的內容,幾千年喝下來,已經習慣了,就像我們中國人用筷子,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天賦人權’。你們西方的餐具,比如刀和叉,是不可能在我們中國普及的。你們的可口可樂也是一樣。”

這句話剛說完,馬上有人問了一句:“你的意思是中國人永遠不可能大規模地喝可口可樂,隻有美國人喜歡喝,因為美國人對他們自己的口味很清楚。那我要問你了,法國人也喜歡喝,德國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整個歐洲都喜歡喝可口可樂,你說是什麼道理?”

“這還不簡單嗎?你們都是白人,白人都喜歡喝那個黑的東西。”

“你如果這樣說的話,那我告訴你,非洲人也喜歡喝。從北非一直到南非,從埃及一直到好旺角,非洲人全都喜歡喝可口可樂。你說是什麼道理?”

“啊?黑人也喜歡喝嗎?我倒沒想到。”

“我還告訴你,阿拉伯人也喜歡喝,拉丁美洲人也喜歡喝,還有整個大洋洲的人都喜歡喝。即使在亞洲,印度人也喜歡喝,日本人也喜歡喝,韓國人也喜歡喝,新加坡人也喜歡喝。就連中國台灣人、中國香港人都喜歡喝。所以,絕對不是文化的不兼容性,而是因為以下23條沒有做好……明年我們應該這樣來做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