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一個永遠的領路人(1)(2 / 3)

——談心滲透

有時候,講大道理僅靠在辦公室和公共場合講,受當時環境氣氛的影響,一些員工可能聽不進去。出現這種現象,有時就要考慮私下談心,選擇一個恰當的場合,與對方真誠、平等地談心交流,從而解決他們的疑問。

——使用模糊語言

在回答員工的疑問時運用模糊的語言,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波蘭語義學家薩弗說:“交際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詞語的模糊性,那麼,我們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成如此貧乏,就會使它表達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製。而其結果就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們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交際的工具遭到了損害。”

譬如,你要求別人到辦公室找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你隻需要用模糊語言說明那個人矮個兒、比較胖、鼻梁很高、耳朵較大,便不難找到了。但如果你告訴他:這個人身高162厘米,腰圍74厘米,鼻高2厘米,耳朵長6厘米,他反而很難找到這個人。管理者回答員工的疑問時,運用不確定的、不精確的語言,常常會收到極佳的效果。

——可以用反問的語氣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幹個問題,用問話提出。既可以引發興趣,啟發員工共同思考;又可以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使員工覺得不是在灌輸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討問題。這種方法,變聽為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在拋磚引玉、換位思考中,讓員工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緩和空氣

當員工情緒激昂地發問、質問時,絕對不能針尖對麥芒,不要感情用事。最有效地辦法是,說“好了,聲音不要那麼大”,以先發製人。隻要先緩和來勢洶洶者的氣勢,之後便可按自己的步驟繼續談下去,這樣主導權便轉向了自己的這一方。

——說與做結合起來

有些管理者講道理,員工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條就在於管理者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贏得“講”的資格。把單純地講道理變成見諸於行動的邊講邊做,讓人“看”在眼中,“服”在心裏,自覺地消除疑問。

——適可而止

話講得羅羅嗦嗦就讓人厭煩,聽不進去。有些管理者生怕員工弄不懂,翻來覆去地講一個道理,結果達不到預期效果。正確的方法,是應該視情、因人出發,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同時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員工去領悟、消化。

——發揮幽默的作用

幽默,是一種行為的特征。它是以一種愉悅的方式讓別人獲得精神上的快感。幽默的力量,決不僅僅在於博人一笑而已,它能潤滑人際關係,祛除憂慮煩悶,提高生活涵養。心理學家凱瑟琳說過:“如果你能使一個人對你有好感,那麼也就可能使你周圍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對你有好感。隻要你不是到處與人握手,而是以你的友善、機智、幽默去傳播你的信息,那麼時空距離就會消失。”

美國總統裏根入主白宮後,打算選擇國會議員戴維?A?思托克曼擔任聯邦政府的管理與預算局局長。但是思托克曼曾多次在公開辯論中抨擊裏根的經濟政策。裏根怎樣才能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呢?他給思托克曼打了個電話,說:“思托克曼先生,自從你在那幾次辯論中抨擊我以後,我一直在設法找你算賬,現在我找到了算賬的辦法,那就是派你去管理預算局工作。”通過這次幽默的談話,裏根與思托克曼之間的矛盾蕩然無存了。

——用豐富的麵部語言表達觀點

麵部語言是指通過麵部肌肉姿態的變化來表達思想感情。麵部可以把喜、怒、哀、樂、憂、愁等表情迅速、敏捷、充分地反映出來。麵部表情是人類心理活動、感情變化的外在體現。管理者在回答員工的問題時,既要準確地運用自己的麵部表情,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善於“傾聽”員工的麵部語言,來摸清其心理及情緒。

——用柔和的目光語言與員工交談

目光語言可以通過眼睛來反映心理活動,表達思想感情。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視線活動概括了三分之二的行為語言表達領域。芬蘭的科學家們做過如下試驗:把表現演員不同表情結果的目光照片,剪掉其它部分,隻留下眼睛。然後讓人分辨他們所表現的情感,結果正確率非常高。這個試驗表明:人們可以通過目光來了解他人的心理活動。作為公司管理者,在與員工交談時,應親切、自然地看著對方,切忌左顧右盼或者用惡狠狠的目光緊盯對方。

——充分利用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包括坐勢語、立勢語和臥勢語。管理者要善於從員工的坐姿體會其內心的想法。開會的時候,一般來說,坐在前排的員工對會議持積極、支持的態度;而坐在後排的員工則不將會議放在心上。另外,管理者還需注意“陌生人禁區”。這個禁區以伸直自己的手臂,指尖沒有觸到對方身體的距離為宜。如果進入這個禁區,員工就會感到不舒服,嚴重的話,他可能立即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