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進入障礙與退出障礙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它們共同構成產業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麵。當考慮進入與退出障礙隻分成高、低兩類簡單情況時,可以將產業分為以下四種類型。見圖2-3.
退出障礙低高進入障礙低高回報低,穩定回報低,有風險回報高,穩定回報高,有風險圖2-3障礙與盈利性從產業利潤角度來看,最好的情況是進入障礙高而退出障礙低。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將受到抵製,而不成功的競爭者會離開該產業。當進入與退出一個產業的障礙都很高時,利潤潛力很大,但通常帶有較大的風險。雖然進入行為受到阻擋,但產業裏未獲成功的企業將仍留在產業中堅持戰鬥。如果進入與退出障礙都很低時,企業可以保持較低但穩定的收益,最糟糕的情況是進入障礙低而退出障礙高。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入者容易進入產業,還會因為經濟條件好轉或其他暫時的意外利潤而吸引更多的競爭對手進入該產業。但是,當條件惡化時,企業不能撤離該產業,造成生產能力積壓,使企業麵臨大的風險但經濟收益較低。
2.2替代品的替代威脅
研究替代品的替代威脅,首先需要弄清“產品替代”的兩種概念。
1.產品替代的兩種概念產品替代有兩類,一類是直接產品替代,另一類是間接產品替代。
(1)直接產品替代即某一種產品直接取代另一種產品。如蘋果計算機取代王安計算機。前麵所引用的波特關於產業的定義中的替代品,是指直接替代品。
(2)間接產品替代即由能起到相同作用的產品非直接地取代另外一些產品。如人工合成纖維取代天然布料。波特在這裏所提及的對某一產業而言的替代品的威脅,是指間接替代品。
當然,對某些產品來說,直接替代品與間接替代品的界限並不一定十分清晰,因而,直接產品替代與間接產品替代隻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2.替代品的威脅替代品往往是新技術與社會新需求的產物。對於現有產業來說,這種“替代”威脅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1992年我國13家生產錄像機的企業聯合成立“華錄集團”,引進日本自動生產線,雄心勃勃地要發展中國錄像機產業。但是到了1997年,盡管錄像機產品在歐美國家需求仍然不減,而在中國,華錄集團卻徹底失敗,其原因就在於VCD產品對錄像機產品的替代。又如,電腦排版取代鉛字排版,使我國原屬於機械行業的印刷機械產品的市場被電子行業的打印機、複印機等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再如,電子行業中數字係統的問世使原來依據模擬係統生產的電視機、照相機等產品麵臨逐步被淘汰的危險,等等。
老產品能否被新產品替代,或者反過來說,新產品能否替代老產品,主要取決於兩種產品的性能--價格比的比較。如果新產品的性能--價格比高於老產品,新產品對老產品的替代就具有必然性,如果新產品的性能--價格比-時還低於老產品的性能-價格比,那麼,新產品還不具備足夠的實力與老產品競爭。這裏“性能--價格比”的概念事實上就是價值工程中“價值”的概念。價值工程中的一個基本公式:價值=功能/成本,貫穿於價值分析的整個過程,而價值工程就是起源於尋找物美價廉的替代品。
由於老產品和新產品處於不同的產品壽命周期,所以提高新老產品價值的途徑不同。在本書第八章我們將對新產品提高價值的途徑展開分析,在這裏,我們著重討論老產品提高價值的途徑。
對於老產品來說,當替代品的威脅日益嚴重時,老產品往往已處於成熟期或衰退期,此時,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技術已相當成熟。因此,老產品提高產品價值的主要途徑是降低成本與價格。例如,麵對數字係統電視機的嚴峻挑戰,我國模擬係統電視機的生產廠家在幾年內大幅度地降低彩電產品價格,這一行為主要是產業內現有競爭者激烈競爭的結果,但它確實有效地抵禦了目前還處於技術不穩定、成本價格較高狀況的數字係統彩電的替代威脅。
美國學者維農在其產品壽命周期理論中,歸納了美國企業在產品不同的壽命周期選擇生產地點的一般傾向。這些不同的選擇反映出美國企業提高產品價值的不同手段。在產品創新階段,企業在國內選擇生產地點,以消除產品應世初期的困難或變更產品的規格、特性等,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功能;而在產品的成熟階段,美國企業往往將產品生產轉移到那些與本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比較接近的國家,這樣做的動機一是獲得更多的銷量,以降低產品的成本,二是保證產品具備不低於在本國生產的功能水平;而在產品的標準化時期,美國企業將產品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此時,由於產品與技術已完全標準化,提高生產率的潛力已經不大,而以要素成本為主的成本因素成為提高價值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