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企業研發戰略(3)(2 / 3)

2.采用工商秘密形式工商秘密是新技術發明企業通過在企業內部保密的辦法壟斷新技術。它是一種民間保密形式,不像專利那樣具有法律效力。工商秘密這一保護形式具有任意性、廣泛性和長久性的特征。

3.申請商標商標是一種特殊標誌,用以區別某一組織的商品和服務與其他組織相同或類似的商品和服務。商標通常是法律授予的永久性所有權,可以長期維護商標使用者的產品信譽的影響力。

技術保護形式的選擇,取決於技術的特性、國際競爭情況以及各形式的特點。自19世紀中葉歐洲產業革命以來,專利保護這一形式得到了迅速發展和企業的普遍歡迎,大多數發明人和企業都采用這種形式來保護其技術成果。目前,專利保護仍然是企業維護技術優勢的主要形式。專利保護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嚴肅性和權威性,它受到國家法律的嚴格保護。但是,要取得專利保護同樣要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要受到主題、地域和時間等方麵的限製。這不可避免地要和技術本身的特性有所衝突。例如,有些技術或產品的商業壽命要長於專利的保護期限,而有些技術卻可能很短,隻有幾個月的商業壽命。對於前一類技術而言,顯然申請專利等於縮短了該技術創造效益的時間,如果企業有充分把握長期獨占該項技術,則不願去申請專利;對於後一類技術而言,企業申報專利所花費的時間,可能也要超過該技術本身的商業壽命,這樣使申請專利變得毫無必要,還不如采取一些保密手段,抓緊時間盡快、充分地發揮該技術的商業價值。當然這樣做必須承擔技術泄露,或被其他企業掌握,卻無法受到法律保護的風險。可見,是否申請專利,也是一項重要的決策。還有一類技術,其本身的技術特點達不到專利保護的要求,或是按法律規定不予法律保護,這類技術,企業隻能采用保密的手段。

因此,企業在選擇專利保護或是工商秘密的形式來保護技術時,必須綜合考慮市場的狀況、技術的發展、競爭狀況以及法律保護對企業的影響等因素,慎重決定。例如,可口可樂公司正是根據飲料需求會長期存在,飲料市場競爭激烈的基本估計,考慮到可口可樂配方技術不易被外界企業分析、仿製得到的特點,為長期保持其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采取了保護飲料配方的秘密的方式,成功地維持了其競爭優勢達半個多世紀。

4.2技術轉移形式

技術的擁有者不一定是技術的使用者,科研和開發的成果可以由開發者轉讓給生產者,以實現其商業價值。所謂技術轉移就是指作為生產要素的技術,通過有償或無償的方式,從一企業流向他企業的活動過程。它包括技術的傳遞、吸收和消化,即隻有當接受企業所利用本企業人員設計、使用、保養和修理某個預期的項目時,才算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技術轉移。技術轉移按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1.技術轉移的形式(1)按可供轉移的技術成果內容分類可分為產品實物形式的技術(設備)、勞動過程形式的技術(如工藝)和信息形式的技術(如配方)。也就是說”技術“不僅包括有形資產,而且包括操縱、維修和管理無形資產,並與銷售係統有效結合的那些工藝管理技能或軟件。

(2)按轉移技術成果的渠道分類可分為市場渠道和非市場渠道。非市場渠道是指非盈利性的技術交流和技術援助。隨著產業高度化,技術密集程度提高,技術要素的重要性日益顯著,用於開發新技術的投資越來越大。因此,技術商品化趨向加速,市場渠道中流通的技術增多,市場渠道越來越起主要作用。本節主要分析市場渠道的技術轉移。

(3)按技術轉移的企業對象分類可分為內部化市場轉移和外部市場轉移。大企業的技術轉移,例如跨國經營企業的國際技術轉移越來越注重內部化市場。這是因為外部市場轉移相對於內部市場轉移有不少弊端。如①專利製度的不完善,使營銷、管理技術等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信息得不到保護。②轉移方較難控製在外部市場轉移的技術,從而增加泄密風險。③內部市場轉移比外部市場轉移更能相互利用信息優勢。

(4)按技術轉移的手段分類可分為直接投資、合資經營、許可證貿易、特許專營、合作開發、合作生產、補償貿易等。

2.影響技術轉移形式選擇的因素企業在比較選擇各種方式時,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有:

(1)被轉移的技術性質企業應根據技術的特性來選擇技術轉讓的最佳方式。例如計算機軟件產品,其技術特性主要表現在設計環節和使用環節,轉讓的形式就較多地采用合作研究與開發或者許可證轉讓。又如包含著大量專有技術的化工產品製造工藝,從頭到尾形成了一攬子的專門技術,往往是通過工程承包形式來進行轉讓。

(2)技術變化所致的產品壽命周期長短以及技術所處的壽命階段從產品壽命周期的發展過程來看,出口、直接投資和許可證貿易這三種技術優勢開發方式存在著一定的相互替代關係。在創新階段,市場大、研究開發資金較多的跨國經營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方麵取得優勢以後,最為有利的安排就是壟斷技術,在國內進行生產,然後通過出口來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因為這時對跨國經營企業來說,控製和壟斷創新技術是其日後能否收回研究與開發費用、能否實現高額壟斷利潤的關鍵因素。其他形式的技術開發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擴大泄密的風險,會使跨國經營企業過早地失去技術優勢,這無形中增加了轉讓的代價。在成長和成熟階段,產品的樣型已經確定,國外市場日益擴大,消費的價格彈性加大,這時,降低成本日益重要。同時,由於出口的擴大,企業原有的壟斷技術也隨之擴散到國外,其技術領先優勢逐漸消失。另外,運輸成本、關稅壁壘也影響其產品在當地的競爭地位。於是企業便到國外建立子公司進行生產,把生產設備與技術一齊輸出,一般總是輸向收入水平較高、技術吸收能力強、需求類型與母國相近並且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以維持市場。在衰退階段,產品完全標準化,競爭主要表現在價格上,這時跨國經營企業主要把設備技術等轉移到原材料、工資成本均十分低廉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從而從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外流中獲得好處,以收回研究與開發的投資。但是如果東道國市場較小,或者東道國用進入壁壘限製外國企業直接投資時,跨國經營企業這時就采用許可證貿易來取代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