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麗以傳統的高水平的技術聞名於世界,藤吉會長說”依靠技術來創造新事業“.東麗是最大的化纖廠家,在開發各種新產品方麵獲得了成功。例如,滌綸絲合成纖維用在針織品和毛毯上,這一試驗獲得成功,還有化纖綢的研製成功等。在製造工序方麵推行合理化、效率化的成功,如石川工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麵,非纖維部門、碳素纖維、幹擾素、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用電子技術生產線、自動錢款存取記錄機等許多劃時代的技術也獲得成功,這都表明在非纖維領域內的多邊化在不斷開展。
由於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發展中的工業國家的追趕,不僅是化纖產業,日本的產業界麵臨迫切的問題是轉變產業結構,必須加快產業結構的知識密集型化(技術密集型化)。其方向有兩個:第一,提高現有產業的技術密集度。第二,向著高度技術密集的新產業轉變。東麗是朝著這兩個方向同時進行的,而且是均衡發展的,這點尤其引人注目。
1.纖維事業的再生戰略(1)化纖王國的財政基礎20世紀70年代,東麗是以化纖為主的公司,走過了坎坷的道路,由於日元升值,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北陸產地的產元商社一村產業的重建等,都嚐到化纖王國的辛酸,盡管如此,1977年以來,出現了化纖重新組合的動向。對此,應采取獨立自主的戰略,惟有東麗在逆境中生存下來,從而產生了自信。
化纖業界的設備是過剩的,在美國化纖產業的複活和發展中國家的追趕夾擊的條件下,化纖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製。從1978年開始,恢複到小康水平,是相對穩定時期。擬訂到1983年度的銷售額為7000億日元,經常利益為400億日元的”中期經營計劃“,非纖維部門的銷售額從27%提高到40%以上,這一做法,並不是向脫離纖維的方向發展,而把化纖作為一個成熟的產業看待。為避免過分的競爭,隻有采取提高化纖質量,確保基礎收益,相對的強化其他部門的戰略措施。
在國際上,美國的著名化纖廠家,用降低成本,擴大向歐洲出口的辦法,占據優勢。隻要堅決采取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開發多種原材料,提高精加工度等措施,確立少批量多品種型的生產體製,就能在質量的競爭方麵取勝。
(2)石川工廠:一個強化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工廠石川工廠以追求消耗低,產品質量的穩定,多種多樣的自動化聞名於世界。該工廠於1975年1月開始投產。日產的確良長纖維65噸,並繼續對現有的工廠進行全麵改造,即在機械化、效率化方麵進行改進,促進質量的提高,並計劃石川工廠本身擴建第二期工程(建設新石川工廠),這個工廠不是單一的規格生產,而是謀求提高不同品種纖維的產量。
石川工廠位於北陸產地的中心(石川縣能美郡辰口町),是生產和銷售直接結合的工廠,生產的60%~70%是在原產地消費。1980年6月,在該工廠內建立流通中心,把三島、愛知、滋賀工廠的紗用卡車運輸集中在一起,企圖達到物流的合理化。
3.川中作戰和國際分工--一村產業和TAL(地區性產業)強化紡織品的川中作戰1978年以後,向中東出口化纖比較順利。1981年3月期間,獲經常利益21億日元,實現了轉虧為盈,由於一村產業的係列化,東麗與北陸產地的聯係更加密切,這與加強原來的流通網是相結合的,這一做法,也符合1980年12月,日本化學纖維協會提出的”改善合成纖維產業的構造和未來的構想“.即今後的方向是強化加工、流通階段的垂直結合的體製。
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口環境惡化,東麗向海外市場開展了積極進攻。1981年,以遠東、東南亞為中心,向世界20個國家,45個企業投資(出資比率在20%以上的有26家)。到1980年9月末,投資額達475.5億日元,貸款63.4億日元,共計538.9億日元。
東麗最大的海外事業,是向TAL(地區性產業)的投資。TAL(地區性產業)是以香港為基地,把生產化纖布與成品相結合。在馬來西亞的裴蘭地區建設化纖聯合企業。由於遭到石油危機,1974年以後的3年期間,都出現大幅度赤字。對此,東麗采取了出口技術、培養貿易人才,全力以赴搞好經營管理的措施。在這個時期內,對於東麗的海外合辦事業來說是一個考驗,TAL終於在1978年扭虧為盈,1980年3月獲利27億日元。到1981年3月結算時,累計赤字可以全部消除。
2.非纖維多種經營的方向(1)合成纖維向新領域的發展以東麗為首的合成纖維廠家,從1970年初開始,就遇到纖維製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和需求減少的困難。為了克服這一困難,采取以下兩個對策:一是向高檔次的服裝發展;二是向合成纖維以外的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