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老師年輕時曾是公社的文娛骨幹。她特別樂意將教學與娛樂緊密結合,當學生學習疲勞時,她就帶著孩子們一起唱唱、跳跳,課堂氣氛頓時變得活躍起來。
長期在低年級從事教學工作的殷老師,對於怎麼樣“墾荒田”有著自己獨到的心得,她認為要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感謝、學會感動、學會感悟。一次,她與當地一位學生家長就此進行交流時,被他提出的“五指論”所傾倒,竟以茶當酒連敬了三杯。
事後,她多次感歎道:我們這些“拓荒者”真該好好向家長們學習,在課堂內外,多用大拇指給孩子們以誇獎,用食指給以指點,用中指給以等待,用無名指給以警告,用小拇指給以懲罰;攤開這隻手,給學生以包容,握緊這隻手,給學生以力量。
“殷老師近年來一直努力倡導‘三感論’與‘五指論’,在同事中產生了積極影響。”城南小學校長蔣英平用讚賞的語氣告訴我們,寓教於樂、將教學巧妙融於生活,是殷老師的拿手好戲。她經常把學生帶到實際場景中去,啟發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對知識的感悟,把枯燥的學習變成學生的一種快樂、一種享受。
教室前的大茶花結出了果子,孩子們好奇地問她:“老師,那果子是什麼呀?”“呀,我也不知道啊,這樣吧,請同學們每天都來觀察,看看果子會有什麼變化,然後把看到的寫下來,好嗎?”在殷老師的啟發下,孩子們每天都仔細看,認真寫。直到有一天,一位孩子興奮地告訴她:“殷老師,原來那是花骨朵。”“真是聰明的孩子。”殷老師摸著他的腦袋讚賞道。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分管教學的劉月明副校長認為:“殷老師的低年級教學方法符合兒童心理特征,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年輕教師利用多媒體上課時,那直觀形象的音頻、視頻效果,深深吸引著學生,也讓殷雪梅非常羨慕。她找到校長,急切要求加入本來老教師可以不參加的多媒體教學培訓班。從此,電腦房、多媒體教室裏隨處可見她忙碌而認真的身影。
在殷老師心裏,“教師”不僅是“職業”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所以,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她始終有著“追求卓越”的崗位熱情和“超越自我”的崗位道德。
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隻有教師本身才體會到工作的艱辛,青年教師有時也發些怨言,說這輩子選錯了行。
殷雪梅聽後,笑笑說:“我倒不這麼認為,跟孩子們在一起,永遠充滿活力,下輩子我還做教師。”
翻開殷雪梅的備課本,她生前最後的教案,是準備為孩子們講授課文《花木蘭從軍》。一直強調要“師生互動”的殷老師,設定的課堂情景是:通過孩子們自己的語言和想象去理解,“為什麼說,花木蘭是個‘女英雄'?”
殷老師走了,語文課由劉老師繼續教。可是,孩子們似乎已經深深理解“女英雄”這個詞的含義了。
為殷雪梅送別那天,兩年前就失去母親的尤樂,用稚嫩的字體在白卡片上寫著:“英雄老師,老師媽媽,我愛你!”
這張卡片被放進鬆柏之間的時候,瑪麗哭了,因為她看見靈堂裏,掛滿了學生們親手折疊的千紙鶴。
鬆柏間無數張卡片裏,有這樣一段文字。
千紙鶴啊千紙鶴,你可以把我們對殷老師的思念帶到天堂裏去嗎?
千紙鶴啊千紙鶴,你可以圍著殷老師在天堂裏快樂飛翔嗎?
千紙鶴啊千紙鶴,你可以把殷老師媽媽般的愛傳到四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