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隻有放下才能解脫。”如果我們放不下已經擁有的成就,如果我們拋不開背負太久的虛名,如果我們破除不了約束內心的固有成見,那麼,束縛我們、讓我們無法解脫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禪修是關於心靈修煉和心靈培育的學問,也是幫助我們突破束縛、直達彼岸的最佳途徑。佛教認為,禪修可以把心靈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修煉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時時刻刻踐行“八正道”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漸減少煩惱的困擾和貪欲、嗔恚、愚癡的束縛,使心靈得以淨化並得到解脫,從而使自己朝著向善、覺悟、解脫的方向前進。
心靈的培育是生活在當今社會人類急需的“心靈雞湯”。改革開放以後,和“麥當勞”等快餐一起進入中國的,還有生活的快節奏和從四麵八方如潮水般湧來的各種壓力。對於那些置身於高度競爭壓力下的商業領袖和處於的領導崗位的社會精英來說,隱藏在功成名就光環背後的,是高度的精神緊張和無處不在的心靈焦慮。而可以幫助人們放鬆心情的禪修,也不再是隱士和高人們的專利了,它已經成為寬慰和舒解我們心靈鬱結的一把鑰匙。
禪修就是修“心”
禪修的主體“心”又是什麼?它是指人的本能、情感、意識、潛意識,還是所謂的“靈魂”?一直以來,大多數沒有接觸過佛學的人,往往會主觀地認定佛法是迷信,禪修也不過是故弄玄虛的道術而已。而虔誠的佛教徒們卻又言之鑿鑿地申明:魂是永恒存在,並且是循環輪回的!
筆者曾無數次地站在唯物和唯心的觀點之間左右不定,也曾無數次地試圖讓自己從唯物和科學的角度證明其中的一種觀點是正確的或錯誤的。然而,在筆者所能找到的所有理論和證據中,卻沒有找到一個能夠完全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因為在科學麵前,強調“心學”的佛教一再重申的“真我”、“靈性”(也就是習慣上所稱的“靈魂”),好像總是和鬼神之類的迷信有關,而能夠證明“靈性”真實存在並令人信服的理論,又實在是少得可憐。
直到有一天,筆者讀到稻盛和夫的禪修理論之後,才被徹底改變。稻盛和夫認為,所謂的“真我”、“靈性”,其實不過是人類眾多意識形態中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人的“靈魂”如同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不僅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是物質的、可以被證明的。
稻盛和夫把佛學中的“真我”、“靈性”與已經被人類證明真實存在的本能、情感(感覺)、理性放在一起,並以層次區分後繪製成圖,展示出“心”的全部內涵,如圖7-3所示:
圖7-3 “真我”、“靈性”與本能、情感和理性的關係
在圖7-3中,“心”最外麵的三個層次誰都不會否認,因為我們都能切身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但是,第四層的“靈性”真的存在嗎?想想看動物有沒有“靈性”?如果連動物都會具有“靈性”的話,何況人類呢?人們之所以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隻是因為理性阻止了人類探索心靈的腳步而已。
“理性”在這時候變成了阻隔我們探索內心深處“靈性”和“真我”的屏障!當我們不願、不能或拒絕穿透理性時,“靈性”就如同深埋在沙土裏的金子一樣無法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不妨做一個簡單的、關於禪修的小實驗,感悟一下內心的“真我”是否存在。
請你先按要求填寫表7-2的全部內容。
表7-2 關於“我”的問題
當你填完上表的所有內容後,請對照你所填好的答案,思考並回答以下問題:
姓名是“我”的嗎?(姓名不是“我”的,姓名隻是“我”的稱謂,是代表“我”的符號。)
職務是“我”的嗎?(職務不是“我”的,職務隻是“我”的社會地位和工作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