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學習提要與目標
本章扼要介紹餐飲業的發展狀況,餐飲經營與餐飲產品的特征,餐飲管理應把握的指導思想、基本環節、基本方法等。通過學習,對餐飲管理形成總體的認識和基本特征與關鍵環節的把握。
餐飲業是通過硬性的設施設備的生產運轉和軟性的侍候服務,滿足賓客用膳、飲酒、品茗等需求,從而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業形態和文化形態。
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數據,2004年,我國擁有餐飲營業實體350餘萬個,從業人員2000餘萬人,創造國民收入7400億元,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蓬勃發展的生機。
餐飲業在國民經濟部門分類中,列為第三產業,也稱服務產業。具體形態有:旅遊係統飯店餐廳,政府接待係統賓館餐廳,商貿係統酒店餐廳,各類事業性培訓中心餐廳,機關院校食堂,外資快餐店,民營飯店、酒樓等,遍布全國城鄉。凡人流彙聚的街區或交通要道,必有鱗次櫛比的餐飲實體。
人類必須一日三餐攝取營養和熱量,才能維持生命和健康成長;才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從事勞動和各種活動。家庭就餐是人類餐飲的起點和根據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工作、活動的節奏加快,範圍擴大,每餐回家已不可能。一是差旅在外、求學在外、打工在外,必須家外就餐;二是日益頻繁的社交公關,使相互宴請成為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不得不放棄一部分溫馨的家庭進餐;三是人們收入水平提高,為了改善口味,減輕家務勞動,也經常主動走出家門,進入餐館、酒店消費。正是這些需求,推動餐飲業成為社會分工中的重要角色:供應人類維持健康生存的美味食物,提供人類交誼活動的美好場所,替代繁瑣家務的家外之家。在發揮這些重要功能的同時,餐飲業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為國民經濟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有作為必然有地位。餐飲業擺脫了小農經濟、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弱小依附狀態,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包含餐飲業的旅遊業、服務業被列為優先重點發展的產業。餐飲業被視為“吃吃喝喝、伺候人”的低人一等的舊觀念一去不複返了。餐飲管理事業大有可為,前途無限光明。
林林總總的餐飲實體,從規模上分,有上千席位的大飯店,像航空母艦一樣氣派;有百八十席位的中型餐廳,像常規艦艇一樣颯爽英姿;也有三兩餐桌的小飯鋪,猶如帆船舢板般的小巧靈性。它們共同航行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
從所有製分,有民營的、外資的、國營的,展示著餐飲業對資本進入的開放性和競爭的充分性。國營飯店體係中有接待政務會議和賓客的政府接待係統賓館;有各政府部門和大企事業單位自辦的係統內服務的培訓中心、招待所;有商業飲食服務業麵向社會大眾遍布城鄉的飯店旅館係統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幾大係統都擴展了服務麵,參與了市場競爭。
從產品特色上分,有魯、川、淮、粵樣樣都全的綜合店;有專營某一菜係、某一地方特色甚至某一菜肴的風味店;有經濟實惠的快餐店;有異域風情的洋餐店等。
從名稱上分,有傳承曆史文化的老字號,像全聚德烤鴨店、狗不理包子鋪、樓外樓杭菜館等;有現代規範命名的××飯店(北方多用)、××酒店(南方多用)(大都是餐飲、客房兼營)和××飯莊(北方多用)、××酒樓(南方多用)(一般是專營飲食);有時尚命名的小丸子、愛德蒙、老船長等,張揚了餐飲實體的字號,省略了標識產品特色(燒烤、西餐、魯菜)的專名,也省略了標識行業及規模的通名(飯店、樓、鋪)。這是必勝客、肯德基、麥當勞等外來餐飲品牌文化引領的風頭。但在工商部門核準的營業執照上,任何餐飲實體都必須具有一個所在地名 字號 專名 通名的規範化的稱謂。
盡管餐飲實體各具特色,規模不一,稱謂多樣,企業事業並存,獨立核算或非獨立核算,但它們在合理地配置資源,科學地運轉硬件、軟件,為賓客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實現資本回報和員工的勞動價值,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等方麵是一致的,因而就有共同的規律可循。餐飲管理學科就是要研究把握餐飲管理的一般規律,給出正確的管理理念和可行的管理方法,促進餐飲業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不斷進步。
一、經營特征
(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依賴性
餐飲業是古老的三百六十行之一。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宮廷王室的膳食事務、交通驛站,到服務於商品流通和社會交際的各種酒肆、飯鋪,到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曆史。在重農抑商時代,餐飲業被視為卑位末節。在工商業發達的近現代,經典經濟學理論認為服務不創造新價值,所以餐飲業一直處於國民經濟的附屬地位。當今信息時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服務業成為創造新價值與其他產業並駕齊驅的新興產業。餐飲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障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視。餐飲業正麵臨著大規模、高速度振興與發展的曆史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