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場客源的廣泛性
餐飲業同時麵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投資者、旅遊者紛至遝來。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人民大眾的旅遊和餐飲消費迅速增長。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各類經營業主的公關宴請頻率上升。打工族的工作午餐也漸成市場份額。餐飲業的接待對象涵蓋了全社會的各色人等,形成了餐飲實體各不相同的經營規模、經營結構、經營方式、產品風味和花色品種。因為各種類型餐飲實體之間可以相互替代的產品十分豐富,就餐者不斷追求新的口味,從而推動餐飲經營的競爭,並呈現日益激烈的趨勢。餐飲管理必須針對市場、廣開客源、擴大銷售、取得效益。
(三)營銷活動的波動性和間歇性
餐飲營銷活動受季節、氣候、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賓客的餐飲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消費理由是動態變化的,必然導致餐飲營銷的波動性。餐飲產品銷售一般分為早、中、晚三餐,其營銷活動在每餐之間有間歇性。餐飲管理必須分析外部市場機會,掌握營銷活動變化規律及波動程度,采用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充分運用市場調節手段,千方百計組織吸引客源。同時要切實做好內部人力資源的調配和勞動組織,提高勞動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勞動消耗,以利於提高經營效益。
二、產品特征
(一)餐飲產品概念
人們通常把具有實體形態的物品叫做產品。現代經濟學把所有凝結人類的一般勞動,具備使用價值和價值,準備進入市場的有形或無形的東西都定義為產品。餐飲產品由有形的菜點和無形的服務兩部分構成並被歸為服務類產品。有人認為餐飲產品以有形的菜點部分為主體,服務部分為輔助。有人認為餐飲產品以無形的服務部分為主體,有形的菜點部分為輔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餐飲產品是有形性與無形性的辯證統一
菜點產品與一般商品一樣,有著具體的物質形態,可以在生產過程中製定詳細具體的質量標準進行控製。賓客在食用前可以就其色、香、味、型等進行檢查,發現明顯的數量、質量問題可以要求退菜或更換。餐廳服務產品不具有具體的形態,賓客無法事前對服務進行檢驗和試用。服務一經實施,或優或劣就成定局。因而提高服務質量,必須探索並實行與一般商品不同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三)餐飲產品的風味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地理、氣候和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不同,各地物產不同,食品原材料不同,從而使餐飲產品形成各種不同風味,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例如,西餐有法式、美式、俄式、英式之分,中餐有魯菜、川菜、淮揚菜、粵菜之別。長期的曆史發展,餐飲風味積澱成餐飲文化,餐飲管理擁有了繼承與創新的廣闊空間。
(四)餐飲產品生產、銷售、消費的同一性和同時性
賓客入座點菜,既是消費的開始,也是餐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開始。賓客用餐的過程,也是服務生產與提供的過程。沒有賓客進餐廳消費,就沒有餐飲菜點與服務的生產與銷售。一般商品的生產、銷售、消費是各自獨立可以分離的過程,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餐飲產品與服務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接觸,不經過中間環節,當場生產、銷售與消費。因而餐飲質量的控製沒有回旋餘地。餐飲管理的方法要適宜餐飲產品的特點。
(五)餐飲產品的不可貯存性
菜點的原材料是提前準備的,但菜點的生產過程一般隻有幾分鍾短暫的時間,並且是專為賓客的預定或現點而生產的。菜點一般不宜提前預製或規模化、批量生產,這正是餐飲生產與其他工業生產的根本區別。餐飲服務更是不存在獨立的生產過程和獨立的存在形態,不存在絲毫貯存的可能性。這就決定了餐飲產品的產量隻能跟隨賓客的上座率而波動,餐飲管理必須以營銷為龍頭,有效地控製賓客的流量,從而達到餐飲生產負荷的平衡與經濟。
(六)餐飲產品的文化知識含量
菜點生產需要高超的烹飪技術和藝術,這包括食品營養學知識、營養素與健康的關係、烹飪中的物理與化學知識、微生物及毒腐現象的知識、機電設備的使用知識、菜點設計造型裝點的曆史文化知識和美術知識等。廚師勞動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前廳服務需要掌握用餐環境、氛圍、花草、燈光、音響、空調等知識,尤其需要服務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知識,以便順應賓客情緒,搞好服務,還要掌握烹飪常識,以利推介菜點。因而,餐飲工作是一項知識、技術含量較高的複雜勞動,比一般工廠流水線上的單工序勞動要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