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國飲食文化(1 / 3)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

飲食是人們通過烹飪加工生產食品並進行消費的過程。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人在飲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觀念、製度、習俗、禮儀、規範,這些內容的長期積澱,表現為飲食的文化形態和遺產形態。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寶庫中最悠久璀璨的一部分。中國的飲食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文化內涵與雄厚精湛的技術基礎。從祖先懂得用火熟食開始,從原始社會以食物祭祀神靈並在飲食器具上繪製一些簡單紋樣開始,中國人的飲食審美需求開始誕生。隨著物質文化的不斷積澱,飲食消費文化、飲食風俗文化和飲食製度文化也日益豐厚,並滲透到文學、語言、心理學、醫學、宗教、美學、政治、哲學、道德等方麵,使這些文化形式中都有了反映餐飲文化的特色內容。經過曆代的發展、補充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飲食文化體係。

按發展水平,中國飲食文化史可分為四個時期:一是萌芽時期或稱史前熟食(舊石器時代);二是形成時期或稱陶器飲食(新石器時代);三是發展時期或稱青銅器飲食(夏商周時代);四是繁榮時期或稱鐵器飲食(秦漢至今)。隨著不同餐飲時期的發展,食物的原料種類、食物器皿的材質、烹飪的刀工、調味料的種類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二、中國飲食文化的反映

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飲食習俗、飲食思想、飲食器具無不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陰陽五行學說、以和為美的觀念、老莊的崇尚自然、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及古代的神話傳說,宗教習俗等都對中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具體反映在中國飲食典籍、飲食文獻、飲食思想哲理、飲食語言、飲食器具,以及食風食俗等方麵,並由此而派生出茶文化、酒文化、魚文化等。

(一)飲食典籍

指專門記載和論述飲食烹飪之事的曆史著作,如食經、茶經、酒譜。

(二)飲食文獻

涉及飲食烹飪之事的文獻十分廣泛,經、史、方誌、叢書、類書、醫書、農書、野史筆記、詩詞文賦,都有很多關於飲食文化的內容。

(三)飲食語言

指用飲食烹飪之事來表達某種事物和進行社會交往的口頭語言與書麵文字,包括飲食成語、飲食諺語、飲食歇後語、飲食俗語、飲食歌謠、飲食對聯等,如“食古不化”,“秀色可餐”,“上床蘿卜下床薑”,“鯽魚下鍋——死不瞑目”,“廚房裏的燈籠——常受氣”,“常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治大國若烹小鮮”等;涉及烹飪行業的飲食語言,有餐館詞語、經營用語、服務用語、技術詞語等方麵的語言文字,如“麵糊”、“筋道”、“滑溜”等。

行業飲饌語言包括各具特色的店名,經營服務過程中的一些經營專用詞語及烹飪技術詞語。如飲食店的稱謂,按飲食經營分工及經營的飲食品種、經營規模、經營方式、陳設雅俗與地方習慣等因素,有飯店、飯莊、酒店、酒樓、餐館、餐廳、酒館、冷酒館、茶樓、茶館、茶社、茶居、茶寮、涼茶店、冷飲店、冰室、飯館、飯鋪、館子、食店、食攤、便飯鋪、大葷鋪、二葷鋪、食堂、風味店、麵店、餅店、餅屋、餃麵店、餃子店、小吃店、小食館、單幌館、雙幌館、糕團店、豆花店、火鍋店等。如飲食店的字號,有“小雅”(成都)、“仿膳飯莊”(北京)、“鴻賓樓飯莊”(北京)、“會仙樓賓館”(重慶)、“大三元酒家”(廣州)、“梅龍鎮酒家”(上海)、“老正興”(上海)、“同和居”(北京)、“丘二館”(重慶)、“盤飧市”(成都)、“頤之時”(重慶)、“竟成園”(成都)等。

經營服務過程中的詞語,如開堂、湧堂、吊堂、喊堂、鳴堂、出堂、收堂、重澆、免青、免紅、免大葷、帶快、過橋、過江等,係飲食行話,業內人士才曉其含意。

烹飪技術詞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烹飪工藝的複雜性。如對豬的各個部位的指稱詞語就達百餘種。豬眼稱“金睛”、“龍眼”、“明珠”,豬耳稱“俏冤家”、“雙皮”,豬舌稱“雀舌”、“口條”、“龍舌”等。據《調鼎集》載,豬作為原料加工後,名稱亦有七十餘種。羊分檔後,名稱比豬還多。

烹飪法、烹製法、調製法的詞語也有三百多種。調味料之一的汁,就有麻汁、豆汁、番茄汁、玫瑰醬汁、冰糖汁、糖醋汁、醪糟汁、薑汁、甜酒汁、火腿汁等二十餘種。

菜肴裝盤的傳統技法詞語,如和尚頭、一封書、三疊水、一顆印、城牆垛、風車形、馬鞍形、三聯形、吉慶形、橋形、扇麵、棋盤形、品字形、饅頭形等也有不少。

美稱菜肴的詞語,有的雖然借用了現成詞彙,但由於烹飪技術賦予了這些詞語以新的含義,也就豐富了中國語言表情達意的功能。如一品、二冬、三元、四喜、五福、六合、七彩、八寶、九色、什錦、十景、金錢、如意、瑪瑙、水晶、虎皮、琵琶、菊花、牡丹、麒麟、翡翠、芙蓉、鴛鴦、珊瑚、響鈴、佛手之類,都用於對菜肴的稱呼,表現了烹飪造型與調味的講究。

(四)食風食俗

飲食民俗是重要的烹飪文化遺產。飲食民俗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傳承性,對中國人的禮儀、道德、行為規範有深刻的影響。飲食民俗在一定意義上是窺視中華民族社會心態的窗口。飲食民俗可分為民族食俗、宗教食俗、日常食俗、生婚壽喪食俗、社交食俗、歲時節日食俗等類。

三、中國飲食思想與哲理

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是飲食思想與哲理。諸子百家關於陰陽協調、天人和一等基本理念,都對中國飲食思想與哲理的形成,起著決定性影響。先秦以來,曆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醫學家、藝術家多熟諳烹飪之道,借飲食、烹飪之事而論修齊治平,成為一種傳統。這種傳統,使烹飪超越了煮飯做菜的事務性局限,升華到思想、哲理境界。陰陽家和醫家講陰陽平衡,四氣五味;法家講飲食去奢侈,崇節儉;墨家講飲食“飽者去餘”,“損而不害”,以適宜為定準。特別是儒家講滿足人的“大欲”,通過飲食製度、飲食禮儀、烹飪規範等方麵來實現“禮”的要求;道家講飲食“法自然”,養生服食崇尚與自然的和諧;漢地佛教講禁欲修行與實行素食製度;雜家講通過烹飪調和以求“至味”等,潛移默化地成就了中國人在飲食烹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和思想哲學理念。

先哲先賢的飲食思想與哲理,集中反映在處理食與自然、食與社會、食與健康、食與烹調、食與藝術五個方麵。這些飲食思想與哲理都是中國飲食文化珍寶,我們應當加倍重視珍惜。

(一)食與自然

食與自然的重要論點有人與天地相應,飲食之道法自然,物無定味,適口者珍,飲食四方異宜等,都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人的生命過程要與人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保持和諧。

“飲食四方異宜”,這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提出的。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由於自然環境各不相同,物產與食物也不同。居住在東西南北各地的人,生理、體質、習俗皆有差異。這種差異導致飲食嗜好的不同。從先秦開始,這種差異就已引起中國人的注意。由於所處的地域不同,其地理環境、天時氣候、飲食嗜好不同,人們所患的疾病也有所不同。四方飲食的差異,是導致中國地方風味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