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西飲食文化比較(1 / 3)

一、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營養與美味

(一)中國飲食注重口味

中華飲食文化的淵源中有著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這是一種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哲學,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飲食生活。中國人的飲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飲食養生”,把飲食的味覺感受擺在首要位置上,注意飲食審美的藝術享受。中國的傳統飲食觀,不存在量化的營養分析,隻講究辯證養生。飲食養生包括“辯證施食”與“飲食有節”兩方麵,原理還是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國人把飲食作為一種藝術,以浪漫主義的態度,追求飲食的精神享受。

中國飲食文化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追求。“民以食為天”的後半句是“食以味為先”。五味調和的理念在於追求美味,則烹調的方法就煎、炒、烹、炸、扒、溜、燉、燒、氽、煮、蒸、煨十八般技藝無所不用其極了。而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極大地破壞菜肴中的營養成分。另外,由於中國人極端重視味道,以致中國的某些菜僅僅是味道的載體,例如公認的名貴菜海參、魚唇、魚翅、熊掌、駝峰,其主要成分都是與廉價的肉皮相仿的動物膠,本身可能有營養,但並無美味,全靠用別樣物料的鮮湯去煨。

中國人重視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談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肴端上台麵,主人常自謙地說:“菜燒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絕不會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熱量不夠。”

(二)西方飲食注重科學營養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飲食重科學,以營養為最高準則,特別講求食物營養成分的搭配是否適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麵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舍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

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一盤“飼料”,使中國人難以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因而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飼料”好吃得多。中國現代烹調正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這當然也屬於一種“中庸之道”。

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分布在舌表麵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白水魚、白水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點“味”,但基本不入講究的“道”。

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潮,特別注重養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采用新鮮原料,生吃蔬菜,強調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說,西方飲食重營養是普遍性的、主導性的觀念。

二、中西方飲食內容的差異

(一)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把食物區分為主食和輔食兩大類。主食是五穀,即黍、稷、豆、麥、稻,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蛋奶製品。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產方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與中國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生產力落後、食物不夠豐富的經濟條件也有關係。但是全世界的營養學家都認為,與西方國家的過多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結構相比,中國人把日常食物區別為主食和輔食的飲食結構模式是優越的,是中國傳統飲食的一大優點。這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飲食結構不但有利於營養和健康,而且有利於節省能源、保護環境。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則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曆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精致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歎。

(二)西方飲食多以肉食、生食、冷食為主

與中國飲食多食穀物蔬菜恰恰相反,西方多食葷腥,以動物性原料為主。西方的飲食,由於生產方式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的分量仍然大大高於中餐。由於肉食天然可口,簡單烹飪即可,所以限製了西餐烹飪技藝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用飲食的器具來表現,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飲食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正像一句中國的俗語“飽暖思淫欲”所概括的,西方人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表現為一種“情愛文化”,而不同於中國的“吃的文化”。另外,西方就餐方式多是自助餐、冷餐會,飲食中冷食居多,而色拉食品基本就是生食。

三、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一)中國的飲食方式——聚食製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製。聚食製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延綿至今。聚食製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人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