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同勸阻之下,玄奘才答應吃一點稀飯,久未進食,一入口就吐得一蹋胡塗。這一吐讓玄奘看清許多事實,他想起死亡的恐懼,他想起許多枉死的百姓,他想起他曾愛過的鳳姊,他不能就這樣死去,他實在有太多的疑惑,他要追尋生命的答案,在獲得解答之前,他不能輕易死去。
他將碗端起,一口一口飯扒進嘴中,久未進食稀飯竟是如此甘甜,人間美味,一口接著一口,在玄奘心中,他許下宏誌。
「在我還沒有找到答案以前,我要更加努力,我要努力鑽研佛經,我要努力修練自己,我絕對不要拿生命開玩笑,我一定會找出解救眾生痛苦的方法,找到生命的奧秘。」
在淨土寺第三年,也是玄奘十五歲時,發生一件大事。捷同與玄奘接到家書,知道父母已死,兩人傷心欲絕。原來天下叛軍四起,在家鄉的父母,已經被盜匪殺死。聽到這消息,捷同與玄奘立刻趕回家鄉。
一路上看見許多難民,大家紛紛逃難。隋末煬帝,引起全國大亂,東北有高雞泊竇建德、華北唐李世民父子、華中瓦崗寨李密、東南杜伏威……等等叛軍起義,天下亂世一發不可收拾。兩人趕回到家鄉,家鄉已經被戰火洗劫,死的死、亡的亡,好不容易尋得父母的屍首,恰巧已經出嫁的姊姊張氏也趕回,姊弟三人抱頭痛哭。
玄奘想起父母自小就對他疼愛有加,想不到分別兩年,卻是陰陽相隔,他內心萬分痛苦。戰火持續燃燒,叛軍就快要殺到,他們實在沒有時間好好安葬父母,臨時用幾塊木板拚湊,挖個坑將父母葬入。玄奘跪在父母墳前,痛哭失聲。
「玄奘不天﹐夙種荼蓼﹔兼複時逢隋亂﹐殯掩倉卒……」訃文寫得哀淒動人,手抓著泥土,一手一手將父母埋進土中,其姊張氏也是傷心欲絕。
捷同表情平淡,並不如同玄奘那樣傷心,他勸玄奘說道︰「出家人應該六根清淨,我們已經是化外之人,豈能將世俗的感情放在心頭?」
「我無法放下,死的是我們的父母,我豈能放下心?」
「玄奘你太過於感情用事,總有一天,你會被『情』字所困。」
玄奘、捷同雖然是親兄弟,但他們對佛理的理解卻有所不同,捷同太過強調修行,漸漸地將人類的感情拋棄,以致日後兄弟的理念日行漸遠,最後在佛理領悟過程中兩人起了衝突。玄奘是性情中人,他無法割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父母的恩情,他謹記在心。
這次事件也造成玄奘的日後衝擊,看見父母的慘死,更加深他對死亡的恐懼。當天晚上,他做一個夢,他看見一座墳碑,碑上寫著︰「玄奘法師葬於此地,於甲子年歿六十三歲。」
玄奘從惡夢中驚醒,對夢中境界記得一清二楚︰「這個夢……,難道是上天告訴我?我隻能活到六十三歲?我現在十五歲,那意思就是說,我隻有四十八個年頭可以活了?」
知道死期,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玄奘心中充滿恐懼。他日子一天一天的過,等待死期的到來,麵如槁木,心中萬分痛苦。
「上天為什麼要告訴我這個訊息?難道要我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要我等待死亡的到來?不,這種日子我絕對過不下去,我要擺脫痛苦,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我一定尋得解救萬生痛苦的方法,尋得生命的奧秘。」
玄奘更加鑽研佛經修練自己,但是天下未平。十七歲時,河南一帶暴徒聚集,寺院裏眾僧流離失所,紛紛逃亡;路上都是死屍白骨,人民在饑餓之中掙紮,於是玄奘跟捷同說道。
「天下混亂至此,我們又何必坐以待斃?我聽說李淵已經率領晉陽人攻進長安,長安大至抵定,不如我們去長安?」
捷同讚成玄奘的建議,兄弟兩人前往長安,此時李淵已經在長安稱帝,是為武德元年。
草創期的唐朝,群雄間戰火未熄,打戰為首要之務,無暇他顧。此時長安並無佛教道場,玄奘看到這種情形,深深感慨。隋煬帝曾在東都洛陽建造四所道場,招聘天下名僧駐寺,高僧雲集各有擅長,其中以慧景、敬脫、道基、寶暹最為傑出。隋末大亂,各寺院生活來源斷絕,很多僧侶遠走綿、蜀,在偏僻的蜀地反而有許多精通佛法的高僧。
於是玄奘又向捷同建議︰「如今長安佛法蕩然無存,我們不能在這裏虛度光陰,應該到蜀地去研習佛法。」
捷同接受,兩人經由子午穀進漢川,拜見空、景兩位法師。兄弟二人在此停留一個多月,跟隨兩位法師學習經典,之後隨同前往成都。
蜀地聚集許多高僧,大開佛教講座法筵,兄弟二人在此苦心研究佛經,玄奘也在此時正式受戒成為比丘。玄奘、捷同本身學問就很好,領悟力也強,經聽由道基、寶暹二法師講解《攝論》與《毗曇》,以及道震法師講解《迦延》,經過二、三年的苦心研究,兩人精通各種佛理。
當時天下大亂,全國都在鬧饑荒,唯獨蜀地太平無事,而且物資豐實不虞匱乏,所以天下僧侶都聚集蜀地。每場講座往往有幾百人聽講,盛況空前。
玄奘、捷同年輕博學因而聲名大作,兩人高風亮節、品行端正,名氣響遍吳、蜀、荊、楚,當時每個人都想目睹兩人風采,他們在佛門的聲譽遙遙直上,那時玄奘隻有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