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作業中,包括在公用事業組織內都會產生對一體化作業條件的需要。例如,零售商或批發商不需要製造環節,因此通常與實物配送和采購聯係在一起。然而,零售商和批發商所必須完成的物流增值過程,同樣也適用於所有的製造產品或提供其他服務的公用事業組織。
一、庫存貨物流
對於一個大型的生產商來說,物流作業也許要經過上千次搬運,而在將產品交付給工業用戶、零售商、批發商、交易商或其他顧客時才達到其目的。而對於另外一些大型的零售商來說,物流作業也許從他們采購準備再出售的產品時開始,至消費者提取或交付該產品告終。由此可見,不管企業的規模和類別如何,物流是最基本的要素,需要管理部門特別注意。
物流的作業管理涉及到材料和製成品的運輸和儲存。它始於從供應商那裏裝運材料或零部件,而終於將製成品或加工產品交付給顧客。從物流的最初開始,究竟在何時、何地才能通過移動存貨而使物流過程增值呢?假定一切進展順利,那麼,材料在轉化成製成品存貨的每一步驟中都能獲得價值。也就是說,單一的零部件在其被結合進一部機器中去以後,價值更大。同樣地,機器被交付給一個買主後,也會具有更大的價值。生產組裝前,需要搬運在製品,這時,每一個組件及其搬運的成本都會成為增值過程的組成部分,隻有當產品的最終物權轉移給在時間和地點上已特定化的顧客時,才會實現最終增值。
為了有助於理解,我們把物流作業劃分為三個領域:生產、配送和購買。這些部分組成了一個企業的綜合物流作業單位。
⑴生產
生產這一領域集中表現為,當在製品在製造各階段之間流動時,對在製品存貨所進行的管理。生產階段中,物流的最基本責任是參與製訂生產計劃,並安排材料、零部件和在製品存貨的及時可得性。因此,生產所關心的,完全不是生產將如何進行,而是何時、何地將要生產什麼產品。生產與配送比較,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配送試圖滿足顧客的各種需要,因此必須適應顧客和行業需求的不確定性。而生產則涉及到生產企業控製之下的運輸需求。不過,這種因顧客的隨機訂貨而產生的不確定性和因實物配送而產生的不穩定的需求,在大多數的製造業中,並不常見。從全麵規劃的觀點來看,生產外向(配送)活動和內向(購買)活動的分離,提供了專業化和提高效率的機會。
⑵配送
配送是指將製成品交給顧客的運輸過程。在配送中,顧客是營銷渠道的最終目的地,而產品的可得性則是每一條渠道參與者的營銷努力的關鍵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即使是生產商的代理人,一般也不會自己存貨,而必須依賴於存貨的可得性來承擔市場的營銷責任。因此,除非是有適當種類的產品足以在所需要的時間和地點交付,否則,這種整體的市場營銷努力會受到極大的損害。配送過程,把顧客服務的時間和空間的需求,當作營銷的一個整體組成部分,於是,配送就把營銷渠道與其顧客聯係起來了。在一個高度商業化國家中,要支持範圍很廣的各種銷售係統,就要利用不同的配送係統。所有的配送係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把生產商、批發商和零售商與營銷渠道聯係在一起,使那些營銷渠道所提供的產品的可得性,成為整個營銷過程的綜合部分。
⑶購買
購買涉及到購買材料和安排材料、零件以及製品存貨,並從供應商處到製造或裝配工廠、倉庫或零售商店的內向運輸。根據情況,獲取過程通常用不同的名稱來識別:在生產中,獲取過程通常被稱作購買;在政府範圍內,獲取在傳統上係指采購;在零售和批發中,買進是最常用的術語。這一過程在許多情況下是指內向物流。雖然有關獲取的解釋存在著各種區別,但是,這裏所使用的購買一詞則包括了各種類型的購買。材料一詞被用於識別一個企業的內向運輸的存貨,而不論它準備再出售的程度如何。產品一詞被用於識別顧客可以購買的存貨,也就是說,鑒於產品隨時需要消耗,於是通過生產製造,使材料進入了增值過程。在生產、分揀或裝配中,產品產生於材料的增值,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
購買涉及到在需要的時候和需要的地方得到所期望的材料種類的可得性。鑒於配送所涉及的是外向的產品裝運,而購買獲取所涉及的則是內向的材料獲取、分揀和包裝。所以,在絕大多數消費產品的營銷中,雖然他們對涉及運輸方麵的需求可能是相似的,或者是等同的,但是在配送和購買之間,不論是在管理控製方麵或與運作失敗有關的風險方麵,都有著實質性的不同。
在整個物流中有關生產、配送和購買獲取的具體作業見表2-1。
計劃、調度和支持製造作業的活動:需要製定總的日程計劃和承擔在製品的儲備、搬運、運輸以及分時間階段安排零件。其中包括負責現場的存貨儲備,以從製造作業和實物配送作業之間進行地域上的協調和最後裝配延遲的協調,並保持最大限度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