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物流中心規劃管理操作規範
物流中心的規劃設計,可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劃準備階段;第二階段:係統規劃設計階段;第三階段:方案評估階段;第四階段:細部規劃設計階段。
這四個階段的步驟,見圖4-5。
一、計劃準備階段
1.製定規劃目標
物流中心未來的功能與營運目標,首先要明確製定,以便於資料的收集與後續的規劃需求。其營運目標應包含:
⑴新營運方式的製定。例如新增營運項目、服務的地理範圍擴大、補貨的時間縮短等,新的營運指標應根據公司的新營運策略重新製定。
⑵計劃預期時程。物流中心何時開始正式運作,計劃應適時安排好,將來規劃時應按照時程逐步進行。
⑶計劃預定的投資預算。投資預算在每個計劃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規劃設計時,必須在可應用的投資預算內完成。
⑷最大營運量。物流中心每日的最大吞吐量、能存放的最大量是多少,必須告知規劃人員,作為設計物流中心的標準。
⑸人力運用策略。未來物流中心成立時,需計劃各部門所需的人員數,以評定用人成本,並評估自動化的程度,來決定未來的作業方式。
⑹使用年限。建築廠房所采用材料的預定使用年限,應告知規劃人員,並計算出每年的折舊等。
2.基本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的目的在於“對現狀的把握”,憑借能掌握的資料,進行評價,以識別企業現有的“物流力”。必須把握的信息包括:
⑴物流網絡。與物流中心有關的物流據點及服務區域、服務水準。
⑵服務據點。包括轉運站、倉庫、零售點,應在地圖上標明。
⑶服務水準。可以根據區域、路線或顧客類別來區分,分別調查現有服務水準,包括交貨期、缺貨率、送達時間等。
⑷配送工具。包括物流所使用的拖板車、貨櫃車、拖車、大貨車、小貨車等;同時也應依個別的路線、地區分析各種輸配送工具的便利性、確實性、迅速性、安全性、經濟性、信賴性等。
⑸作業成本。物流中心的成本科目,列舉如下:
土地成本:租金等。
建築物:折舊費、保險費、修繕費、租金等。
設備、工具:折舊費、租金、保養費。
其他:水電費、通信費、外包費、燃料費、盤損費、人事費、員工交通費等。
⑹投資效率。上麵提到的土地、建物、設備等的利用率,也應充分掌握。
⑺物流量包括:
商品的種類、數量。包括商品特性、裝運方式、裝運尺寸、進出貨頻率、高峰流量等。
庫存。包含庫存量、庫存金額、周轉率、庫存期限、規則變動、不規則變動、季節變動、容積模式等。
⑻人員配置。人員配置可由物流中心的組織配置圖獲得,對現有人員的職責、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等應充分掌握。
⑼信息網絡包括:
主從電腦在各物流據點的配置,並標明各階層電腦服務範圍、在線、即時的程度,同時表明何處沒有連線仍使用電傳或電話。
庫存登錄及貨品移送在資訊網路中的登錄程序。
接單、緊急配送的頻率及處理方式。
⑽作業時間。該項分析應以“以顧客的觀點來看交貨期”為分析信息基準,作業流程及其所需時間大概可分為:
由訂購到供應商交貨、上架。
顧客下單到揀貨完成。
上配送車輛到貨品上顧客貨架。
3.基本資料分析
本項分析的目的在於探討現狀問題,並與同行業做比較,現分述如下:
⑴現狀問題。物流中心的現狀問題,可由物流的服務水平方麵切入,其中包括:商品品質、快速、簡單的手續等,而檢察項目則如下所示:
商品品質。其一是環境條件:溫度、濕度、光、酸堿度、蟲害、塵埃等,檢查應改善的環境條件。其二是搬運情況:振動、相撞、壓力、加速度等,檢查如何改善搬運方法,減少搬運次數。
快速。即交貨期分析,如圖4-6所示,把從接單開始到交貨為止的細部時刻表明確化,看時間耗費在那一階段,作業瓶頸發生在何處,以便明確地提出改善方案。
手續的簡便。
⑵手段與方法
信息交換的手段與方法:
麵對麵訪問或配送時,使用的備忘錄、傳票、IC卡、符號識別卡等。
電話、電傳訂貨的傳票、表單、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