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貨是否有交貨計劃表。
電腦是否連線、即時或批量處理。
輸配送的手段與方法:
自用貨車或營業用貨車。
路線貨運、回頭車。
郵遞、快遞。
搬運容器:
是否使用輸送棧板、標準化容器。
棧板、容器的回收比率。
是否協助回收油桶、空瓶、空籃。
⑶與同業的比較
物流服務水準如果落後同業,則會導致銷售力下降,因此企業本身的物流批發狀況,必須經常與同業做比較,並加以改善。對於競爭對手的物流服務水準,可在市場或顧客中,定期做資料收集、統計處理,以便比較。一般比較的基準分為:
實體條件的比較包括:
競爭公司物流據點的配置和其服務區域。
物流中心或物流據點內部的比較,包括空間大小、容積、設備、建設時期等。
由輸配送的便利性來看,包括道路網是否位於服務範圍的地理中心或交通中心等。
資訊網路的比較,包括連線、即時性與資訊服務內容等。
建築與用地是否有擴張性,建築物本身的安全性、方便性等。
軟件的比較包括:
最小配送單位量的限製。
接單的受理時間與緊急單的比較。
受理退貨的各種條件。
流通加工的深度與廣度。
交貨指定時刻的容許度。
輸配送人員對交貨條件的熟悉度。
企業形象的比較包括:
物流中心建築的外觀與周圍環境的景觀設計。
物流中心內部和設備顏色的調和度考慮。
工作人員的服裝儀容、服務用語的比較。
貨車的色彩、企業標識設計。
大眾傳播媒體刊物上提到的次數與評價。
二、係統規劃設計階段
1.規劃條件設定
經過對現狀的掌握、現狀問題點的分析、與同業的比較後,原有物流係統的弱點已被充分掌握,新物流中心的規劃條件就能設定了。一般新物流中心的規劃,分為以下幾項課題:
⑴增加營運能量。能量的擴充不一定是全麵的增加設備或人員,主要是打破物流瓶頸。
⑵為了應付多品種、小批量、多頻度的物流環境,應規劃設置彈性化、智慧型的物流係統。
⑶配合企業的營運策略,擴增物流中心的功能或增建物流中心。
⑷服務水準的提升。這需要軟硬件、人員訓練的全麵配合,也需要整合整個物流係統。
⑸為了解決人力資源的缺乏,應積極進行設備的自動化、電腦化。
2.地點選擇
在選擇物流中心地點時,必須考慮物流中心的計劃規模,其限製條件有:
⑴土地麵積和使用限製條件。參見政府相關規定。
⑵收容物品的性質包括:
危險物品、環境汙染物質的管製規定。
防溫、防濕、氣密性的作業成本。
⑶競爭條件。即影響服務水平、營運成本的條件,內容如下:
與供應商及顧客的距離。
交通便利性。包括物流中心與交通網的距離、附近的交通是否順暢、周圍道路的寬度等。
土地成本。各地地價不同,會影響土地租金或稅款金額,因而也影響了營運成本。
⑷基礎條件包括:
勞動力是否充足,是否易於招聘,通勤條件如何。
基礎建設如水電、道路、電訊設施、排水係統是否完備。
電腦化作業的,包括軟、硬件的支援是否充分。
⑸自然條件。考慮設置地點的氣候、溫濕度、風向、鹽分、地震、地質情況等。
⑹行政條件。包括當地政府的行政效率、產業政策與獎勵優惠措施等。
3.建築物與設備規劃
建築物流中心時,可按“物流中心建築注意事項表”逐一商討設計,其要點分別說明如下:
⑴位置。參考前段物流中心的地點選擇。
⑵方向。考慮當地的風向、日曬等,影響物流中心作業動線的因素,都應考慮到。
⑶整體構造。物流中心的建築構造上,一般可分為單層和多層兩種形式,基於搬運物品方便的考慮,單層式是較好的選擇,其優點是建築費用低,柱子較少,易於作業和規劃。但在市區內,地價昂貴,為求較高的土地利用率,采用多層樓房式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