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物流信息管理基礎
一、信息在物流中的作用
⑴在物流中心的運作中,物與錢運轉的脈絡,其實依靠的就是一套有效的管理信息係統。自商品的訂購開始,訂購部門即需了解以下信息:現有的庫存量、已訂購的數量和預測客戶需求的速率。這樣才能以最小的庫存來滿足客戶需求,任何的信息不暢或錯誤,都會造成積壓庫存或是缺貨。
⑵在儲存管理方麵,更不可一日或缺,從商品入庫就要明確每個棧板的存放位置,揀貨前需要知道每種商品本次揀貨的總需求,目前貨架上的數量,並計算出需補貨的品項與數量,否則揀貨時遇有缺貨,就會大大減低揀貨的效率。在配售方麵,業務員在接受客戶訂單時,必須立即清查手中尚餘數量,以確定是否可滿足客戶24小時送達的服務原則,若有缺貨,也應立即告知客戶,何時會有貨,何時可送達,這些動態的經營管理運作的指令,都需要有效的信息係統支援。
⑶各個階段的信息輸入與需求,表現為可見到的各種表單或指令,或是條碼的輸入等。而信息係統的設計、上線與實際運轉,卻不那麼簡單,其中包含檔案的劃分與設計、資訊處理的順序與時機,效率的分析、資料的保密、安全與備份,各項管理支援所需的分析。可以說,物流中心運作的順暢與否,信息流的有效運行是先決條件。物流中心所處理的商品,少則數百項,多則數千項,其信息僅僅通過人和表單來傳遞,是絕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在物流中心的規劃中,一個合理、完整而有效的信息係統規劃,是絕對必要的。未來物流中心的競爭,是建立在信息係統之上。
⑷物流中心信息流的處理,遠比物流與資金流困難和複雜,物流與資金流的運轉是有實體可依循的,而信息流的處理比較抽象,且其績效也不易有明確的指標來衡量。在物流與資金流中有許多指標比較好衡量。在物流與資金流中有許多指標,如:存貨周轉率、儲位利用率、帳款回收時間等,可比較其改進程度,也可與其他同業相比較。在信息流方麵,各個公司處理方式均不相同,什麼是好的信息係統,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勉強找出一些指標,如信息錯誤率、死機率等,好像也不能完全表示出信息係統的績效;同時信息流的處理,還有另一個較困難的地方,即當係統軟硬件選定、開發、上線後,若出現錯誤,調整、修改就比較困難,因為信息係統的運作牽涉到人員的訓練、處理的習慣和各個單位間的配合,所以必須以較長遠和詳盡的眼光做信息係統的規劃。
二、物流信息係統的結構
⑴流通業因為本身並不生產任何產品,僅是處理商品過程中由生產者到消費者中間這一段通路。其流程的長短、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某一商品為例,我們觀察從生產者運出到入庫、出庫、揀貨、配送到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過程,處理動作所花的成本及時間,即可找出目前功能式組織管理方法的缺點。而了解了物流與資金流後,再觀察配合此物流及資金流的相關信息的處理和報單,便很容易找出目前信息流中不順暢的地方,這樣我們可很清楚地可以反推出,建立信息係統主要的目的是在有效地處理資訊流,最終的目的是在維持物流及資金流的暢通,所以,在作物流中心信息係統的規劃時,一定要以流程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工作。
⑵截至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企業仍是金字塔形、功能式的組織,引入電腦化的單位,一般是某些較急迫需求的單位,而並未從整體的流程來考量,其間產生的許多問題與困難,也就不難理解了。尤其在各單位均有信息係統後,想要整合它們,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在信息係統規劃時,就要考察如何以流程的觀念來改造現有的功能式組織,尤其是在流程跨越各個不同單位時,應注意其連貫性,不能有任何連接不暢或含糊的地方,這樣才能保證將來係統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