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物流業的經營中,流通的效率是競爭的重點,也包含庫存的周轉率、送貨的即時與準確度等等,這些目標的達成,都要靠信息係統的完成,而信息係統的開發到上線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在開始規劃物流信息係統時,即應充分了解企業的策略目標——在未來的5年、10年中,希望創造的競爭優勢,其中有哪些部分是要靠信息係統來完成的,另外一方麵要掌握最新信息科技,即是否能利用新的信息科技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信息科技有高度的排他性和替代性,比如:客戶使用某一係統後,除非其他係統能提供顯著的差異,否則客戶通常不會更改習慣,例如,花旗銀行提供信用卡有全球提款功能,其他銀行信用卡若不能同步配合,則客戶流失後就不易再爭取回來;快遞業的聯邦快遞在美國各大學設立收件櫃後,也立即提升服務效率及形象。其次,信息科技的替代性是迅速而且完全的,如:個人電腦的桌上排版軟件,將中、英文打字機完全取代,中文語音輸入成熟後,也將使大多數熟悉中文輸入法的人,一夜之間無用武之地。由以上的例子得知,未來企業在利用信息科技及信息係統所提供的服務與競爭,已不再是單純的成本或售價的競爭,將會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生存。
我國的物流業已展開激烈的通路競爭,以往由生產廠商主導行銷的時代,轉為由通路主導行銷的時代。除非是非常熱門的產品,否則生產商或代理商通常都要付出不少廣告推廣費用,才能使其產品與消費者見麵,而沒有掌握通路的代理商,其代理權很容易被取代。連鎖店、量販店及未來的購物中心,已將原來的零售店與生產者的利潤剝奪殆盡,街頭急速減少的零售店與急速增加的連鎖店,就是最明顯的結果。
在了解了這10年商業行為的轉變與激烈競爭之後,最重要的是,本世紀開始時,物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麼?它與信息係統的關係又將如何演變?這才是今天物流業規劃信息係統所關心的問題。展望未來,目前各國全力地發展與架設的信息科技架構,如信息基礎建設(NII)、互動式電視(VOI)、光纖網絡的普及、聲音影像科技的日趨成熟等,都會對物流業造成顯著的衝擊,最明顯而可能發生的例子,如流通業的配送對象會直接延伸到每個家庭而非商店,當大多數標準化產品都利用家庭購物係統及銀行直接轉帳,對物流業配送的方式會立即產生下列的影響:
⑴訂單量急速增加,而每張訂單的訂購數量減少,品項增加。
⑵指定送貨時間,以配合家庭作息,苛刻的配送條件,使得配送工作更難處理。
⑶決策支援模式的大量需求,因為人已經不能處理大量的信息,隻有靠電腦係統來排定揀貨及配送的最佳方式。
⑷更微薄的利潤與更激烈的價格競爭,不僅是因為零售業的轉手加價消失,消費者更可由信息係統上輕易的貨比三家,甚至信息係統可提供自動找尋出同品牌產品中價格最低者。
由此可見,現在信息係統的規劃者,不僅要有信息方麵的知識、業態方麵的了解,更要有預言家的能力。
2.企業業務目標的選定
就是決定企業想要從事業務的範圍。未來不可能有企業再從事全方位的競爭,即使是同一行業,也會有所區別,在物流業也有如冷凍類、幹貨、一般食品、生鮮類等等的選擇;還有營業對象的區別,如依地理區域分北、中、南區,或僅為自己的關係企業送貨;或接受一般零星訂單。由營業對象、範圍等的選擇,可以決定信息係統所要處理信息的範圍,例如網路的大小、商品項目的多寡、每日預估交易量等,均可大致推算出來,後續各項信息係統的設計與評估,才能依序進行。
3.組織與管理方式
由流程及企業再造的角度來看,規劃信息係統的同時,必定要先考慮信息係統對組織結構產生的衝擊。換句話說,未來的信息係統,是在新的策略觀念、新的環境下運作,它和管理方式進行最佳配合,以充分發揮競爭優勢。以往的組織是由上而下指揮,員工除了例行的工作外,通常都在等待上級的指令,但在《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這本書中清楚地指出,未來的公司必須建立起“思考文化”,就是站在第一線與顧客接觸的員工,在工作環境中,不僅有權作決定,而且有足夠的訓練基礎與信息準備,來幫助作出正確的決策。在新一代的信息係統中,信息不再是由下而上彙集,提供管理者作決策,而是橫向且麵向第一線員工,它被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立即作決策,以滿足客戶即時的需求。該書也提到,若是缺少信息科技,任何新的作業模式、新的流程或是向下授權員工的決策,都不可能成功。由此可見,未來信息係統與組織架構及管理方式間緊密的關係;換句話說,未來流程與組織的設計,要視信息科技進步的程度而定,而新的組織與管理方式,其所需要的信息如績效評估等,又決定了當時信息係統的設計或修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