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商品采購準備工作(2)(2 / 3)

⑷供應商的品質管理體係以及品質控製能力的審核。對已經通過ISO9000標準的品質認證或其他的品質認證的供應商進行審核時,可到現場了解運行和落實情況,審查其品質管理文件,並應重點關注反映其持續改進狀況的管理評審、內審、糾正(預防)措施、檢驗和試驗等過程。在審核過程中,還應審核對方的顧客滿意度、職工素質、技術裝備、過程能力、服務水平、財務關係等。審核和調查應形成明確詳細的審核報告和調查報告。審核結束後,企業應對供應商的合作經驗、品質管理與控製能力、品質保證能力、履約能力、服務與技術能力等進行綜合評估。

4. 樣品的鑒定與審核

⑴樣品鑒定應符合技術規範的要求,遵循有關技術標準。該標準可直接采用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也可與有關標準相一致,同時,該標準應在開發樣品前經雙方認可,應與供應商加工標準一致或相容。如供應商在原材料技術規範要求上有一定的實現難度時;供應商要參與供應競爭就必須進行品質整改。企業認證人員及品質管理人員和供應商一起研究並實施品質改進措施。企業認證部門應組織品質小組對供應商進行審核,直至達到技術規範要求為止。

⑵供應商提供樣品的方式根據所要采購的原材料的形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些需要按照圖紙或者特定的要求進行加工;有些是標準化的原材料,供應商隻需從庫房中提取樣品運送過來即可。因此,企業認證部門應組織設計、工藝、品質管理部門等相關人員對供應商提供的樣品及檢測進行評審,目的是驗證供應商的樣品能否滿足企業的技術和品質要求。樣品評審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樣品企業本身就可以進行評審鑒定,有些樣品需要花錢借助社會其他部門或企業協助鑒定。

5. 確定供應商

經過品質調查、論證、開發樣品、小批量試用等過程的選擇,符合企業品質要求的即為備選的供應商。但是,供應商的選擇除了考慮品質要求以外,還要考慮價格、信用、管理水平等因素。另外,同一原材料的供應商數目應根據原材料的重要性程度和供應商的可靠程度而定。一般可以保持2至3個,以保證供應的可靠性和形成競爭,有利於原材料品質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三、選擇供應商的執行步驟

供應商的選擇是一項非常複雜、涉及麵很廣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⑴成立供應商評估小組。供應商的選擇涉及到技術、財務、運輸、倉儲、生產、計劃等方麵,所以供應商選擇的決策,不光是采購部門的事。供應商選擇小組由采購部門、技術部門、質檢部門、財務部門、倉儲部門、運輸部門、生產部門等組成。

⑵搜集供應商的名單和資料,包括已有的供應商及從各種展銷會、媒體、政府有關統計調查報告、網絡、招標等渠道收集的新的供應商資料,以便從較大範圍內找出較好的供應商。

⑶確定評估因素及權數。列出質量、價格、服務、交貨期等各評估因素,並賦予各因素一定的權數。

⑷對供應商進行調查與實地考查,逐項評估供應商的履行能力,進行量化打分。量化打分通常采用十進製,用0~10之間的數字表示。

⑸綜合評價並最終確定供應商。通過加權計算,得出供應商的綜合評分。綜合評分高的供應商列入企業合格供應商名單。合格供應商名單由采購經理簽字生效。

((第四節))采購計劃製定規範

一、采購計劃管理基礎

1. 編定采購計劃的目的

采購計劃是為了維持正常的產銷活動,在某一特定時期內,製訂采購物料時間、種類、數量的管理活動。采購數量計劃應該達到以下目的:

⑴預計材料需用時間與數量,防止供應中斷,影響產銷活動。

⑵避免材料儲存過多,積壓資金,以及占用堆積的空間。

⑶配合企業生產計劃與資金調度。

⑷使采購部門事先準備,選擇有利時機購入材料。

⑸確立材料耗用標準,以便管製材料采購數量及成本。

2. 決定采購數量的資料基礎

⑴生產計劃

由銷售預測,加上人為的判斷,即可確定銷售計劃或目標。銷售計劃是表明各種產品在不同時間的預期銷售數量;而生產計劃即依據銷售數量,加上預期的期末存貨減去期初存貨來擬訂。

⑵供應定額

生產計劃隻列出產品的數量,並無法直接知道某一產品需用哪些物料,以及數量多少,因此必須借助供應定額。供應定額上由技術工藝部門製成,據此可以精確計算製造某一種產品的用料需求數量,供應定額所列的耗用量(即通稱的標準用量)與實際用量相互比較作為用料管製的依據。

⑶庫存量

若材料有庫存數量,則材料采購數量也不一定要等於根據供應定額所計算的材料需用量。因此必須建立物料的存量管製卡,以表明某一物料目前的庫存狀況;再依據供應定額計算的數量,並考慮購料的作業時間和安全存量標準,算出正確的采購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