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利潤分享(1)(2 / 3)

長期以來,美國企業界功利主義十分突出。這是講求實際、重視效率,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經濟管理上的反映。主要表現為:企業隻以財務為導向目標,忽視精神因素;許多人隻講權利,不盡義務,隻要享受,不作貢獻;隻顧賺錢謀利,不重視社會效益,人際關係淡漠,人與人之間是純粹的金錢關係,很少合作和相互支持。

(2)員工持股

員工股份製出現以後,美國政府和國會很快就給予了大力支持,並為此製定了專門的法律來加以鼓勵和推廣,促進了職工持股計劃的發展,使得一些資本家主動把企業轉換為員工股份製企業,其中絕大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股份製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美國在發展股份公司時不墨守陳規、因循守舊,而是富有創造性和進取性,員工持股就是美國人對股份公司的再發明,員工持股的股份公司的出現,具有深刻的背景。

所謂員工持股,其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就是本單位的全體員工買下本公司的全部股票,擁有單位全體股權,共同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來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利潤分配的一種股份製,從它的基本特征來看,它帶有典型的合作經濟之性質,因而有人將它稱為資本主義集體所有製。

路易斯·凱爾索受《共產黨宣言》的啟發、在本世紀初提出的小額股票、大眾持股的基礎上,提出了所謂二元經濟學理論,其基本思想是:人們可以通過付出勞動和付出資本兩個方麵來獲得收入。這是人的兩種基本權利。但是,原有的舊製度將資本的收入歸結在少數人手中極不公平,因此必須改革舊製度,新製度要保障勞動力資源的廣泛利用和資本資源的廣泛占有,從而創造公平的機會。新製度的核心就是使那些沒錢購買生產性資產的勞動者通過持股來完成資本信貸的手段。具體作法是:首先,公司直接將股票交給員工持股計劃委員會,委員會為每個職工建立帳戶,職工由此分得的紅利逐年償還股票價值,全部償還以後,股票就屬於職工個人了。其次,成立員工持股計劃信托基金組織,該組織向銀行貸款購買企業股票,購買的股票由該組織保管,隨著貸款的償還,再按事先約定的比例逐步將股票轉入職工帳戶,貸款全部償清後,員工則可以得到紅利。

20世紀50年代中期,凱爾索將其計劃付諸運作,首次成功地將一家股份公司72%的股權,在8年時間內完成了向職工的轉移。這一成功的舉措,贏得了美國各界廣泛的讚揚和支持。1975年,美國的民意測驗專家哈特經過調查發現,美國人有66%讚成員工擁有公司大部分的股份。1987年,哈裏斯的民意測驗也表明,美國的職員中有64%的人覺得如果讓所有員工平均分享公司的利潤,那麼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會更高。截止到1991年,美國的員工持股公司已發展到25000個,參與員工持股工程的員工達1800多萬,占美國勞動者的12%,員工持股擁有的資產約為1600億美元。員工股份製之所以在美國如此受寵,主要是員工股份製依據的理論假設:當人們為自己勞動時,他們就會更好地工作;而員工為自己勞動的關鍵是在法律和經濟兩重意義上擁有所在企業的財產。因此,企業財產關係內部化,全體員工擁有企業的產權會產生更高的效率。

(3)產權分享權

產權分享製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些進展大多是在對傳統經濟學的一些不現實假定的批評與修正中取得的。按照傳統經濟理論,對整個經濟活動的協調與組織最好依靠那隻看不見的手--價值規律來不受幹預地發生作用。隻要存在完全競爭,生產者和消費者就能根據價格信號作出決策,並能實現最有利的結果,資源能被有效地運用,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也使整個社會的利益最大化。以科斯為代表的產權學派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產權結構是否有效率,主要視為能否為在它支配下的人們提供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的激勵。共有產權和國有產權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私有產權卻能產生更為有效地利用資源的激勵,換言之,私有產權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麵所起的激勵作用是一切傳統手段無法與之相比的,由此,產權學派的興起,引起了經濟學界的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