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基礎,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最終動力。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情感的需求正在超越人們對物質的需求。
--〔奧〕弗洛伊德
增強與員工的感情交流與溝通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最佳方式。將情感注入經營中,會使企業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香港〕曾憲梓
企業是以利潤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經營目標的。長久以來,企業經營者一直突出嚴格、科學的管理,強調產品質量與信譽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目標。但實踐中,效果並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因為企業經營存在管理過程中,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理論前提,即人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作為社會的人,他是情感的集合體,所以用外在的強製手段加強對員工的管理是達不到發揮員工最大積極性的目的,也無法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現實管理理論認為:人的感情企業經營管理者是進行企業管理的出發點,對人的感情需要的滿足將是激發人們創造力和工作激情的最重要手段。情感經營因此應運而生,並帶來了一場企業生產、經營上的革命。
一、情感經營:企業經營理念的革命
企業的經營活動是以有目的、有感情的人的活動為基礎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感情需要正逐漸超越物質需要而成為人們追求的主要目標。於是情感經營出現了,它導致了經營理念的飛躍。
1、一個新的經營理念
20世紀中葉始的半個世紀以來,西方管理思想發生了一係列的革命:戰後到50年代是分權管理思想的發展,60年代則是跨國經營理論,70年代取而代之以強調對未來預見性的企業戰略管理,而80年代以來則掀起了企業文化與公共關係的浪潮。如果我們對這次浪潮稍作思考的話便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著一個平凡而深刻的經營理念--企業感情投資。
企業感情投資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經營活動看作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的活動,從而通過滿足人的感情需要,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企業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體現在企業內部,它屬於企業文化範疇,而在企業外部則表現為公共關係。企業感情投資這一經營理念的提出作為管理思想的變遷有其深遠的理論淵源,而其現實基礎則主要是日本戰後的經濟奇跡這一實踐的推動。
眾所周知,戰後日本國內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缺乏原料和燃料,大批企業關門倒閉,大量的工人被解雇,全國處於一片物資匱乏、通貨膨脹、大量失業的混亂局麵。然而,正是在這片廢墟之上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直到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與此同時,日本的企業也在飛速地成長,鬆下、索尼、日立、豐田、三菱重工等一大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1993年,全球工業公司500強中日本占135家,僅次於美國。在全球服務業500強中日本占140家,名列榜首。而在商業銀行100強中日本則更是以31家,總資產所有100強的46、8%遙遙領先於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到了1996年,日本又當仁不讓地將全球最大企業的寶座據為己有。
日本企業成長的過程也是日美競爭愈演愈烈的過程,而在這場競爭中美國人屢屢敗北,首先是美國本土的電視機工業全軍覆沒,接著日本人又宣稱要完全稱霸美國的汽車市場,在半導體芯片技術上日本人也後來居上,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同時,日本的金融業甚至文化事業也在向美國進行滲透,先是三菱地所公司購買了被稱為美國的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接著在1989年9月,索尼公司又以34億美元的巨款買下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美國輿論稱日本買走了美國的靈魂。此後,日本人又不斷施展大手筆。
麵對咄咄逼人的日本企業,美國人在震驚中思索著:美國企業的威力何處去了?為什麼不如日本?為謀求其中的奧秘,向日本學習
成了美國實業界的一個新口號,一些美國學者、專家紛紛前往日本考察。在分析日本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後他們發現,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雖然與企業的資金、設備、技術等因素有關係,但最重要且具決定作用的因素則是反映該企業的傳統和特色,並植根於廣大員工之中的基本哲學、精神和驅策動機,即企業文化。至此,一場以感情投資為內容的經營理念的革命展開了。
研究後發現:日本企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用尊重、信任與關心來溝通職工與企業的感情。日本的企業家認為,人最富於感情,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與信任,若企業給職工一份關懷,職工便會以十份的幹勁報效企業,所以,尊重職工、關心他們,對於企業的發展很重要。日本企業的領導都十分重視提高自己的修養,講話注意措詞,總是熱情而有禮貌地對待職工,從而形成了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保證了生產與管理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