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情感經營(2)(2 / 3)

當然,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不僅僅是生活在一起的方式問題,它與社會常規密切關聯,既影響人的思想編程,又影響除家庭之外的其他許多類機構的組織與功能。

社會常規會對個人及其所屬組織之間的關係產生很大影響。例如:在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盛行的社會裏,社會常規往往要求人們更多地從感情上和其他方麵依靠集體,而集體也會相應地對個人負起更廣泛的責任。個人則往往從道德、思想的角度處理其與組織集體的關係。而在個人主義價值觀盛行的社會裏,個人大多以算計的方式與集體打交道。

值得一提的是,組織自身規模的大小也是影響組織內部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程度的因素。英國學者英格漢姆在英格蘭勃萊德福德的一些規模各異的生產企業做了調查研究後發現:在較小企業工作的人更多地是從道德角度考慮與企業的關係,而在較大企業工作的,則比較喜歡算計。霍夫斯蒂德曾經開展了一項赫爾姆斯跨國公司研究,從40個不同國家子公司職工中采集的數據資料也證實了個人主義與企業規模的正相關性。

為衡量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程度,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個人主義指數。個人主義指數高的國家其特點是:雇員感情上獨立於公司,較重視工作中的自由與挑戰因素,經理讚同現代的觀點,激勵雇員發揮主動性,開展團組活動,個人的主動行為受社會鼓勵,對於所有的人都應適用一套價值標準等等。而在個人主義指數低的國家,情況恰恰與之相反:雇員在感情上依賴公司,較重視工作中的培訓和技能使用,經理讚同傳統的觀點,不支持雇員的主動行動和團組活動,個人的主動行為在社會上遭白眼,圈內和圈外的價值標準不一樣等等。

一般而言,權力差距指數高的國家,大多數都是個人主義指數低的國家;反之亦然。但也有明顯例外的。法國和比利時便是權力差距大,同時又個人主義強。具體的表現就是既認為有必要嚴格按照層次等級,又強調他們個人的獨立性,不依附於任何集體。而另一對國家,奧地利和以色列則無嚴格權威但比較依附於集體,所以被戲稱為獨立的集體主義。這兩國都屬於權力差距小而個人主義較弱的特殊類型。

第四,陽剛意識和陰柔意識。

陽剛意識和陰柔意識是一國文化的第四個方麵,有時也簡稱為陽剛意識。在大自然的法則中,生死對偶性是第一法則,而雌雄二元性便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律。各個年代、各種發展階段和複雜程度的人類社會,個個都以其特定的方式處理對付這個由大自然給定的事實及由此帶來的問題。因而,它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諸多的生活風俗慣例。

男人與女人在大多數活動的角色分工中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且每個社會都有其認定的某些更適宜於男子,另一些更適合於女人的行為。當然,絕大多數社會的一個共同趨勢是,男子必定多關注經濟和其他成就;女人則更多關心照料人,特別是小孩。對於這種趨勢形成的原因,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有一段精彩論述。她說,男人心裏占壓倒優勢的事情是成就,原因很簡單:男人不會生孩子。她認為,在每個社會裏,女人生了孩子就有一種不可逆轉的成就感。而文明社會反複遇到的問題是界定男性角色--無論是建花園還是築城堡,捕殺禽獸還是殺戮敵人,也不論是架構橋梁還是處理銀行股票--總之,要把男性角色界定得十分令人滿意,從而使男子漢可能在一生中達到取得不可逆轉成就感的實在境地。

人類學、心理學和政治學等學科都在不同層麵上證實了人類社會陽剛陰柔的格局。從社會角度看,陽剛陰柔的格局導致了男子在政治生活中起著主宰的作用。在家庭內部,無論是小家庭還是大家庭,不同的社會呈現出不同的性別權力分布局麵。在陽剛陰柔的格局框架下,人們通常認為,與陽剛行為相聯的概念包括自立自主,進取好勝,顯露展示,主宰支配,而與陰柔行為相聯的概念則有撫育贍養,依附從屬,樂善好施、恭讓謙卑。盡管如此,人類社會除了母係社會之外,即便是現在也仍然有陰盛陽衰的實例,如西部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由於男勞力外出謀取生計,妻子能獨立賺取收入,結果婚姻關係中男子的主宰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社會生活的陽剛陰柔格局也被打破,甚至出現了男子懼怕女巫、反女性情緒和忌妒婦女等現象。

衡量一個社會的陽剛意識可以使用陽剛意識指數。陽剛意識指數低的國家具有這樣一些特點:經理對於領導藝術、獨立和自我實現等方麵興趣較小,相信集體決策,求取成功的動力較弱,人們寧肯縮短工作時間而不增加薪水,公司幹預個人生活遭抵製反對,經理視服務作用為一種理想等等。陽剛意識指數高的國家則表現出相反的一些特征:經理以領導藝術、獨立和自我實現為理想目標,相信獨立的決策,求取成就的動機較強,人們寧肯增加薪水而不縮短工作時間,公司幹預個人生活可以接受,經理較少熱衷於發揮服務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