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關心員工個人婚姻,是對員工心理的良性控製,有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心理學認為,對婚姻生活的需要,是人類最自然的心態,是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一個人在這方麵若長期得不到滿足,會造成消極、低落的心情,並對個人的行為產生負作用。一個人長期如此,情緒低落,不僅影響個人,對組織內部人際關係亦有影響。企業組織真誠地關懷大齡男女員工,並切實解決他們的問題,可以激發他們的潛在積極性,以更充沛的精力和積極的創造力致力於企業的事業。
內部關係,貴在人和。創造企業中的家庭氣氛,使員工感到家庭般的歡樂和溫暖,是企業人和的最高境界。家庭氣氛所產生的歸屬感是強烈的,社會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的產生與家庭氣氛密切相關。家庭氣氛換來的是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信賴以及由此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而最後產出的當然是豐碩的物質成果。
畢德和華特曼在《追求卓越》一書中寫道:裘西拉公司有兩千名員工住在聖地亞哥市的附近,這家公司是被人稱為日本第一流公司的京都製陶公司的子公司。每天早晨6點,全體員工集體聆聽經理人員報告公司的現狀,管理部對此的看法是每天集合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加強公司的團結,有助於同仇敵愾、意氣昂揚……
他們認為這些團體的表現如同神話般,人們因為做了某件事而情緒激昂,開始新的表現,因而產生更好的效果,達到高峰的體驗……使得大家熱情沸騰,互相交流那種狂喜……誕生了群英相惜的現象……群眾有種惟美忘我的心態,最後,一種無懼困難的氣氛實際上達到戰無不勝的效果。
上例表明,成功的組織往往是善於運用各種方式,激勵群情,以達到組織內部團結、向上氣氛的。這可以形成一種氛圍,即公司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員,惟有所有的人團結一致才能使大家庭更團結。企業越成功,每個成員才能更成功。
心理學指出:人是需要激勵的。人類生存本能表現為人是功利的社會動物,人是一個受社會各種因素影響,是有需求、有恐懼、有挫折、有期待、有願望、有感情的人。激勵是通過刺激使人發生將內在動力導向期望目標的心理活動過程。換句話說,激勵過程是對公眾個體需要的一種滿足,使之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否則需要未能滿足,會造成心理失衡,這樣會對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對員工進行激勵策略的實施,有助於良好團體心理氣氛的達成。對員工進行激勵是通過對員工各種需要的滿足,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對員工群體進行激勵,以造成員工團體良好的精神感應狀態。正如人的心情、氣質以及表情、姿態等外顯示行為折射出來的一樣,團體的心理氣氛同樣是以情緒色彩表現於外,並對個體帶來感染效果的。置身於積極的團體心理氣氛中,成員將表現積極的價值觀與飽滿的工作熱情。
人的情緒直接影響著生產的效能。積極的團體心理氛圍給人快樂、寬鬆、個性自由的心理體驗,這種氣氛促使成員熱愛團體並使成員的創造性得以發揮。
良好的心理氛圍的維持與發展必須借助一係列活動來強化與改良。日常的、專門的、特殊的活動都能起到這一作用。日本京陶公司每年一次的慰靈儀式、鬆下公司的社歌天天唱、裘西拉公司的每天集合一次這種激勵群情的方式,就是通過對全體員工人性化、情感化、細膩化的心理共振激勵,以造成組織良好心理相融的氣氛,造成企業為家,每個員工都是企業一員,惟有所有員工團結一致才能成功的氛圍,更好地去實現組織的目標。這種做法是成功的、有效的。
3、從推銷到營銷:對顧客的感情投資
人們對於企業何時開始領悟到營銷觀念,有著各種各樣的推測。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營銷觀念第一次出現是在17世紀,而且是在日本,而不是在西方。
17世紀中葉,日本三井家庭的第一個成員在東京經商時創立了營銷,他開設了可稱為第一家的百貨商店。該店先於西爾斯·羅伯克公司整整250年就實施了下述戰略:為自己的顧客設計合適的商品,為他們的生產提供資源;無條件退貨還款的原則;向顧客提供花色齊全的商品,而不是僅僅限於一種工藝、一種產品或者一種購買方式。
著名營銷學專家萊維特對推銷觀念和營銷觀念作了深刻的比較。
推銷觀念認為,如果聽其自然的話,消費者通常不會足量購買某一組織的產品。因此,該組織必須積極推銷和進行大量促銷活動。這一觀念認為,消費者通常表現出一種購買惰性或者抗衡心理,故須用好話去勸說他們多買一些,公司可以利用一係列有效的推銷和促銷工具去刺激他們大量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