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林頓陳述整個事件的過程中,美國的神經學研究者阿蘭·赫希和精神病學者查爾斯·沃爾夫就此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克林頓陳述的過程中每4分鍾就會觸摸一次鼻子,在陳述證詞期間觸摸鼻子的次數總共達到了26次之多。這兩位科學家最後分析出克林頓的一些證詞完全是謊言。
結果證明,克林頓在說真話時很少觸摸自己的鼻子,而在他說謊的時候,他的眉頭往往會在謊言說出之前微微的皺一下,並且會不時的觸摸自己的鼻子。於此相反的是,在他說真話的時候,往往不會觸摸自己的鼻子或者皺眉頭。
這個事實案例說明,每個人在說謊之前總會有一些肢體動作的表現,當然客戶也不例外,下麵我們分析一些常見的客戶撒謊跡象的身體語言。
第一、用手遮住嘴巴。客戶在回答我們的問題或者進行闡述時,下意識地用手遮住自己的嘴巴,這通常表示客戶在試圖抑製自己所說的那些謊話。具體的表現有很多,比如客戶比較喜歡某一件商品,但是為了壓低價格他會用手遮住嘴巴說:“我覺得這個設計還不是很好!”等。
有的客戶為了很好的掩飾自己,可能還會配合其他的動作,比如假裝咳嗽來掩飾,並用手遮住自己的嘴巴。有時我們還會發現這樣一類客戶,有兩三個客戶同時在看某一件商品,其中一個客戶在向銷售員表述自己觀點時,另一個客戶會把手放在嘴唇邊做出“噓”的手勢,這是告訴對方不要說“真話”,那麼銷售員下來就要準備應對對方的謊話了。
第二、摸鼻子。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撒謊跡象,然而很多的銷售員把客戶的這一肢體語言當做客戶的鼻子不舒服,對於真正撒謊的客戶如果銷售員這樣認為,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美國芝加哥的嗅覺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在撒謊的時候,有一種名為“兒茶酚胺”的化學物質會出現在人們的鼻腔內,從而引起鼻腔內部細胞的腫脹,同時血壓也會因為撒謊而上升,導致鼻腔的神經末梢傳出發癢的感覺,科學家們將這一現象命名為:“皮諾基奧效應”。所以,客戶的抹鼻子反應有時候是撒謊的征兆。
那麼,怎麼樣才能分辨出客戶是鼻子癢還是撒謊呢?通常情況下,客戶如果真的是鼻子癢他通常會非常用力的摩擦鼻子,甚至有時候不得不挖鼻孔來減輕刺癢的感覺,而撒謊者可能隻是用手輕輕的摸一下鼻子。
第三、眼睛四處亂轉。有的客戶在和銷售員進行交談的過程中,眼睛並不是盯著產品或者銷售員,而是四處亂轉,很不穩定,而且說話也沒有底氣,如果這類客戶說沒有經濟能力購買,可能是他不想購買,如果客戶說不喜歡這類產品,可能是他想讓銷售員繼續壓價等,遇到這種情況銷售員不要一味的跟著客戶的觀點轉,認真分析,透過客戶表達的表麵現象看客戶的本質意思。
第四、抓耳撓腮。通常我們的紮耳撓腮可能是在思考一些問題,可是對於客戶來說可能並非如此,比如銷售員告訴客戶:“2000塊這個貨給你,然後我在加一項售後服務你看咋樣”,這時可能客戶就會抓耳撓腮一副思考的樣子,其實,他可能是在告訴銷售員,如果你能夠給我加兩項售後服務我就會同意。所以,客戶地抓耳撓腮有可能表現的是另一種需求。
第五、拽衣領。前麵說過說謊會使人的血壓繼續上升,這種上升的血壓不僅表現在鼻子方麵,他還會使撒謊者的麵部和頸部產生刺癢的感覺,如果撒謊者感覺到對方有所懷疑的話,這種刺癢會加強,這時撒謊者會通過抓衣領等動作來減除這種不適。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一步確定這是一個謊言,銷售員可以對客戶說:“麻煩你在說一遍好嗎?”“有什麼話您可以直接說”等,這樣客戶就會露出撒謊的跡象。
【巧手點金】
如何從客戶的身體語言識破客戶撒謊的跡象,這是留住客戶或者說服客戶的關鍵,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客戶做出觸摸鼻子的手勢時,這時我們不能主觀的斷定客戶就是在撒謊,客戶的這個動作有可能是因為花粉過敏或者感冒等,所以動作的確定需要和其他的身體語言進行結合分析。
客戶躲避目光接觸的動作是最有問題的身體動作,這時他可能在編造一些謊言來搪塞銷售員的要求或者問題,這一點尤其要重視。
據研究表明,撒謊的客戶一般會無形中將自己的身體向後,笑容會增多,但是,笑容和肢體的動作往往不是很協調。
總之,判斷客戶是否在撒謊,需要從身體動作、麵部表情及表述觀點綜合的分析,在發現客戶有撒謊的跡象時,應及時的做出對策,以了解其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