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信息管理:把信息變成鈔票(1)(3 / 3)

山西有一位叫朱勤學的農民,他善於從廣播、報刊中捕捉信息,由每年負債4000多元變成了百萬元戶。他從《山區科技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山區的寶——地耳”。地耳在當地有的是,於是生產出“地耳粉香肉”,很快打開了市場,嚐到了甜頭,發展成為百萬元戶。

還有一個例子,山東省夏津縣的劉金其,六年堅持訂閱《首都經濟信息報》。他通過讀報、用報,近六年年收入超萬元。1989年,他按照報刊上介紹的種植鐵掃帚技術的要點,管理自己的責任田裏播種的1畝鐵掃帚。秋後一畝收入高達九千多元。此外,他把學到的技術及時推廣,五年來推廣種植、養殖技術12項,使61個貧困戶脫貧。他說:“讀報、用報才是科學致富之路。”

從上麵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報刊提供信息的價值性。現在生活中,報刊的種類極多,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查尋信息的環境,所以從報刊上查閱信息,實在是一個方便而又重要的好辦法。

(2)道聽途說取信息:馬路消息也有用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的人往往也會給人提供重要的信息。經營者不妨多到市場上逛一逛,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一定會發現許多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被國人稱為“經營之神”的樹秀利,年輕時就是個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人。

有一次,他在市場閑逛,聽幾個購買東西的家庭主婦議論現在的家用電器的電源插頭是單用的,很不方便,如果一件多用,能夠同時插上幾種電器就好了。樹秀利聽到後靈機一動,產生了新的想法,回去後馬上組織力量研究,不久便生產了“三通”電源插頭,結果大受歡迎,一下子賺了大錢。就是這些小小的心計,不大的改動,方寸的產品,很少的追加投資,卻為公司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還有美國的巨富亞默爾,他的少年時代,隻是一名種地的農夫。17歲的他卷進了去加州淘金的熱潮。尋金中,由於山穀裏氣候幹燥;水源奇缺,許多人不停地抱怨:“要是有壺涼水,老子給他一塊金幣。”“誰要是讓我痛飲一頓,老子出兩塊金幣也幹。”這些話不過是淘金者一時的牢騷,沒有人在意。但亞默爾那具有老板素質的頭腦第一次開始轉動。這些抱怨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小小的非常有用的信息。他想:如果把水賣給這些人喝,也許比挖金子更能賺錢。

於是,亞默爾毅然放棄了找礦,手中的鐵鍁從挖黃金變成了挖引水渠。他把河水引進水池,經過過濾,變成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他便把水裝在桶裏、壺裏,賣給找金礦的人。立即,那些口幹舌燥的人們發瘋似地湧向他,一塊塊金幣投向他的懷中。在很短時間裏,他就靠賣水賺了6000美元。亞默爾受到鼓舞,繼續堅持賣水。後來,當許多人因找不到金礦而忍饑挨餓,流落他鄉時,亞默爾已成為一個小小的富翁了。

這二個例子中的主角都是從顧客、同行那裏聽到的一句話而受到啟發,邁出了創建事業的第一步。這對小本經營者來說,無疑是極好的榜樣。多注意周圍的環境,多聽聽周圍親朋好友乃至陌路人的交談,你一定會從中受到啟發,發現許多新鮮事物,開動你的腦筋,挖掘你潛在的能力,相信成功就在不遠的前方等你。

(3)派遣信息員收集信息

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生物,而且人遍布於世界的各個角落,人在收集信息上,應該是最有頭腦,最準確的了。而專門收集信息的人,我們就稱他們為信息員。信息員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妨先舉個例子來看。

遼寧省新民縣,有一個個體帆布加工廠,該廠長為了早日打開產品銷路,整天東奔西跑地推銷產品,常常是白搭時間和旅費。有一次,他在上海住了十幾天,一件產品也沒推銷出去。當他從上海回來時,收到了一北京親戚的電報,說某勘探隊急需15件鑽井塔衣。他把自己經營的塔衣發走不久,就收到了貨款。通過這件事,他認識到了信息就是財富。於是他花了100元在《市場》報上登了一則招聘信息員的廣告,不到兩個月,省內外200多人來信應聘。他還宣布每項信息成交後拿銷售額的2%獎勵信息員。同時,把自己的產品說明和所需原材料規格等材料寄給每個信息員,很快在社會上有了反應。內蒙古霍林河煤礦派人來洽談訂貨,一次成交三萬六千元。幾年來,他通過信息員結交了湖南、山東、江西、海口、黑龍江等地的許多廠家和用戶,他不用東跑西奔就能隨時掌握各地行情,使產品擴大了市場銷路,自己也賺了大錢。

所以,經營者在推銷產品時,單靠推銷員推銷產品是不夠的,而依靠信息來打開產品銷路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經營內部收集信息

不論是大中型公司,還是小本經營的小公司、個體勞動者,在自己經營的內部,都要有自己的清清楚楚一本賬。而這本賬恰恰就是提供信息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