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想發展,公司就得要有撐得起一片天的“梁山好漢”,作為經營管理者就要有“宋江”的能力,擁有一雙慧眼,能在千百萬的人群中識出英雄,用上英雄,管好英雄,有時還得上別家去挖出英雄。然後才能拱手道:“兄弟們,讓我們建營紮寨打天下去。”
一、慧眼識人,識出“梁山”精英
識人是用人的前提,不識人,就肯定會用錯人,一個私營企業老板要爭用天下一流人才,就要有一雙識破員工的火眼金睛,不讓“好漢”們不得用處,而自知無趣下“梁山”。
1、老板就是“宋江”,“梁山好漢”在你眼中誕生
假如你的眼光不錯,能善於像宋江一樣發現梁山好漢,那麼是不是總能發現每一個好漢的特性呢?
公司的競爭激烈,即意味著人才的競爭激烈。在老板的眼裏,往往自己公司的人才不如其他公司的人才棒,總想方設法“挖為己用”,所以,給老板提醒的一句話就是“你是宋江,你應挖人”,挖就應當機立斷,多渠道挖人。
一個人才當他還處在“潛”人才階段,是被及時發現還是得不到發現而自生自滅,是其成才路上的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也是呼喚宋江的時機。
聞名中外的著名企業家煙台張裕釀酒公司的創始人張弼臣,年輕時家裏很窮,他發誓要養家糊口,於是就隻身出來打天下。幾經顛沛流離,孤身流落到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城,在一家紙行裏當小雜工。張弼臣很快顯露出自己的才華,把紙行的勤雜工作做得井井有條。紙行老板發現,張弼臣決非池中之物,日後一定是個人才。於是他破例提拔張弼臣做了賬房先生。此時的張弼臣如魚得水,把紙行的賬目搞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老板非常高興,立即讓他管理商務工作,並授予全權,同時還把自己那如花似玉的女兒許配給他。
張弼臣從紙行的生意起家,開始向工商業界發展,後來創立了張裕釀酒廠,製造出了聞名中外的張裕葡萄酒,而他自己終於成為工商業界的大亨。又如: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人人皆知。台灣企業家王永慶效先人之行,五訪“茅廬”,方請得當今台塑公司集團的首席顧問丁瑞鐵先生。
丁瑞鐵早年就讀於日本著名的東京商科大學,台灣光複後,曾任省府和中國生產力中心董事兼副總經理。不久,轉入大同公司任協理,在金融界頗有地位。
1964年,台塑公司成立前夕,資金短缺,經已故中小公司董事長陳逢源介紹,王永慶認識了丁瑞鐵。當時丁瑞鐵任大同公司協理,因而婉言謝絕了王永慶邀他到台塑的誠意。但是王永慶沒有放棄,他深深知道人才難得,於是效劉備之法,先後五次盛情邀請丁瑞鐵。在真誠的感動下,丁瑞鐵終於答應了王永慶,決定赴台塑效力。丁瑞鐵赴任後,創下了民營公司直接向國外取得長期低息貸款的先河,台塑所需要的資金就此解決。目前,在丁瑞鐵的鼎力相助下,台塑創下了台灣化纖紡織第一位,民營製造業第三位的成績。
王永慶不僅尋求丁瑞鐵之類的社會名才,就連街頭市井的普通百姓也不放過,他甚至羅致了包青天的第43代子孫:王永慶在紐約遇到了一個研究生化的中國人,直覺告訴他此人能有所作為,於是王永慶邀這個學生去台灣工作,這個學生沒講任何條件滿口答應,王永慶見他麵孔黑黑,又姓包,於是想起宋朝剛直不阿的包拯包青天。王永慶說:“我在感動之餘,脫口而出,您很像包青天的後代。”這個學生說:“我是43代。”於是,這位秉性剛直的包家駒就成為台塑公司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
2、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找準可用的“梁山英雄”
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用好一個人。這句話對任何一個私營老板而言,都是真理!惟其如此,才能力戒盲目用人。因此,現代公司中流行“識人才能用人”的口號。
怎樣才能識人?其先決條件在於能公正無私,一視同仁;老板必須具備如此胸襟,方能發掘真正人才。人才猶如冰山,浮於水麵者僅30%,沉於水底者達70%。
歸納識人之難原因,首先是客觀障礙:
①人不能以科學方法分析試驗。所謂“知人知麵不知心”。外有所感於物雖同,內有所觸於心則異;人之表裏未必如一,因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有諸內者,未必形諸外,願乎外者,未必存乎內。所以孔子曾說:“以貌取人,失人之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②人之學行,因時而易;互有長短,隱顯不一;其變化因時因地均各有不同,甚至同一人在同一日情緒亦有所變異,起伏難測,捉摸不定。
其次是主觀障礙:
①好惡愛憎囿於個人心理偏見與成見,此即心理學上之暈輪效應,評價者對被評價者一、二種品質具有良好印象時,對所有品質都評價高,反之亦然。因此,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孟子說:“人莫知其子之惡,人莫知其苗之碩。”司馬光也講:“心苟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故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人可去邪勿疑,任賢勿貳。有時老板本身缺乏鑒評他人之能力,或私心自用,忌真才、喜奴才,以求鞏固其既得權益,亦因而埋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