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創始人之一,哲學博士、教授,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1967年的美國心理學會的年屆主席。
馬斯洛1908年4月1日生於美國紐約市魯克林區,他父母是從蘇聯移居美國的猶太人。
馬斯洛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兩年後又轉學威斯康星大學,並於1930年獲學士學位,次年獲碩士學位。1934年,在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指導下,馬斯洛完成了題為“關於猴群中支配地位的建立”的博士論文,而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在論文中,馬斯洛認為支配似乎源於一種“內在自信心”或“優越感”,而不是通過肉體攻擊取得的。獲得博士學位後,馬斯洛重返紐約,以卡內基會員的資格到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後又到布魯克林學院,直至1951年。這期間,他把有關支配研究推廣到對人類支配問題的研究上來,他發現具有強支配型的個體總是傾向於創新、很少遵奉宗教和具有外傾型性格,他們也不易焦慮、不易妒忌或患神經症。從研究對象上看,馬斯洛最初關注的是健康的、卓越的、占據支配地位的典型人物。在二戰期間無數思想家逃往美國之際,馬斯洛也相應地把研究對象轉到傑出人物上來,並因深深欽佩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和魏思麥,而立誌於個體自我實現方麵的研究。
1951年至1969年,馬斯洛在布蘭迪斯大學工作,全身心研究心理最健康的個體。這期間,他曾任布蘭迪斯大學心理係主任兼教授,並成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的領導者,擔任美國心理學會1967年~1968年度的主席。1970年7月8日,馬斯洛因心髒病猝發與世長辭,享年62歲。
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動機與人格》 (1954年)、《科學心理學》(1966年)、《存在心理學探索》(1968年)、《人性能達的境界》遺作等。
馬斯洛是世界聞名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西方、蘇聯及我國引起很大反響,並在教育、工業、組織管理等領域得到實際應用。
關於本書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54年)由紐約哈珀和羅公司1954年首次出版,1957年第二次出版。中譯本由許金聲等人根據第二版譯成,1987年11月由華夏出版社作為《二十世紀文庫》第一版圖書得以出版,全書共441頁,356萬字。
《動機與人格》是馬斯洛的開山之作,標誌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同時也是其倫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該書以人本主義和整體論的科學觀為方法論,以性善論作為理論前提,建構了以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論為支柱的理論大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雖然不盡完善,卻洋溢著理想精神的樂觀主義的人性化心理學和倫理學。
1954年版本的《動機與人格》旨在傳統心理學派別的基礎上有所建樹,通過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級”層次,來擴展我們對於人格的理解,建立起一個新的心理學派。在1957年的修訂本中,收入了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對初版進行了全麵的實質性的增補和修訂,以期建立一種範圍極廣的世界觀。
作者總結了16年的研究成果,並對其進行了整體的、動態的和文化的整合,從而提出一種多重動機和多層次需要的學說。作者認為,任何動機均由多種因素組成,並不是單一的,滿足了某一需要之後,立即會產生新的動機。每種動機又都有最深層的原因,這種原因往往是無意識的。心理學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後達到自我實現的人。完備的自我實現者,雖屬少數,但畢竟存在。這種人超越國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達不到如此高級的水平,但隻要順應人性的需要層次發展,大體上能成為健康人。神經官能症患者是因為他的自我實現通路堵塞了。
他呼籲要進行社會改革和變革,他說,這種完整的人生哲學是新的時代精神的一個側麵,它可以應用於人類知識的全部領域,人類工作的一切行業和社會、教育、法律的一切機構。評論家認為,這部著作有一貫的樂觀主義,信賴未來的人性和真正價值;它的缺點是主觀唯心論,甚至連作者也承認關於完善的自我實現理論近於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