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動機與人格》(1)(2 / 2)

內容梗概

本書一般被認為是馬斯洛的奠基作,在這本著作中,他的一些主要思想都已形成,其中包括影響極大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方法

馬斯洛認為,一種綜合性的行為理論必須既包括行為內在的、固有的決定因素,又包括外在的、環境的決定因素。弗洛伊德學說隻注重第一點,而行為主義理論隻注重第二點,這兩種觀點需要結合在一起。僅僅客觀地研究人的行為是不夠的,要有完整的認識必須研究人的主觀,必須考慮人的情感、欲望、企求和理想,從而理解他們的行為。馬斯洛強調在心理學研究中要采用整體論方法,應該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一個係統來研究。既然每個部分與其他部分都緊密相關,那麼除非研究整體,否則答案將是片麵的。大多數行為科學家都企圖分出獨立的驅動力、衝動和本能來,對它們分別作研究。但這麼做一般都不如整體論方法有效,因為整體論方法認為整體大於其各部分的總和。

二、人類動機理論

人類動機理論是本書的核心部分,這種理論幾乎可以運用到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也是本書自始至終都在闡述人類動機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因。

馬斯洛認為,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整體,個人的絕大多數欲望和衝動是互相關聯的。驅使人類的是若幹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是生理,而是心理的,它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隻能抑製它們。馬斯洛把人類的各種需要分成幾種遞進的需求層次。

1生理的需要

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是生理的需要,人們需要食物、飲料、住所、性交、睡眠和氧氣。一個同時缺少食物、自尊和愛的人會首先要求食物,隻要這一需求還未得到滿足,他就會無視其他的需求或把所有其他的需求都推到後麵去。

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在所有的需要中排在前位。其具體的意思是:在某種極端的情況下,一個生活中缺乏任何東西的人,主要的激勵因素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一個缺少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的人,他會對食物的渴望比對其他的東西更強烈。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滿足,機體就會受到生理需要的支配,所有其他的需要簡直變得不存在了,或者被推到了一邊。這時可以用“饑餓”一詞來描述整個機體的特征,人的意識幾乎完全被“饑餓”占有。所有的機能都被用來滿足饑餓,這些組織機能幾乎都為一個目的所支配:消除饑餓。此刻,感受器官和反應器官都可能被看做是消除饑餓的工具。那些對達到這個目的的無用的機能則潛伏起來,或退入隱蔽狀態。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又有更為高級的需要出現,以此類推。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人的基本需要組織起來成為相對的優勢需要等級”的意思。

2安全的需要

當生理需要相對充分地得到了滿足,人就會有另外的需要,我們可以把它們大致歸為安全的需要。這類需要大致包括對安全、穩定、依賴的需要,希望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對體製、秩序、法律和保護者實力的需求等。

在現實這樣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中,凡健康、正常的成人通常不會受到野獸、暴政等的威脅,社會治安也相對良好,其安全需要基本上都得到了滿足。

像飽漢不會感到饑餓一樣,一個安全的人也不再感到危險。如果要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安全需要,就必須觀察那些有神經症的人以及那些經濟上或事業上的失敗者。在上述這兩個極端情形之間,人們可以看到安全需要的心理現象的下列表現:人們偏愛有職位保障的固定工作,要求在銀行有積蓄以及加入各類保險(如醫療、失業、殘廢、老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