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羅伯特·坦南鮑姆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長期在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執教,擔任人才係統開發教授,並為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企業進行廣泛的谘詢顧問工作。
坦南鮑姆除在領導理論方麵提出富有創見的連續場分析方法外,還在敏感性訓練和組織發展方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他發表過許多論文,並與人合作在1967年出版了《領導者組織:一種行為科學的方法》。
沃倫·施米特與坦南鮑姆在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共事20多年,後來轉到南加州大學任行政管理學教授。他為許多公營和私營企業擔任谘詢顧問工作,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過許多文章,並於1970年出版了《組織的新領域與人類價值觀》一書。
在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對領導問題的研究曆來占有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地位。許多學者及實際工作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總結、分析和討論了領導問題的各個側麵:權力與影響,決策,領導製度和體係,領導的作用、性質和職能,領導者的個性、品格、修養和魅力,領導才能與領導藝術,領導行為與領導模式,人與群體,激勵,參與,授權,信息交流與溝通,等等。
羅伯特·坦南鮑姆和沃倫·施米特則從領導模式的分類和選擇方麵進行研究,在1958年3~4月的《哈佛商業評論》上合作發表了一文,首次運用“領導模式連續分布場”的形式,以領導者(經理)運用職權的程度和下屬享有自主權的程度為基本特征變量,排列和描述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領導模式,並分析了影響領導方式的主、客觀因素和選擇領導模式的方法。
關於本書
“到底有沒有一種最好的領導風格呢?”這是許多企業管理者和學習領導科學的人常感到迷惑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潛意識是希望找到和掌握最佳領導風格,以應對複雜的管理實踐,成為高明的領導者。但實際情況遠非這樣簡便,亦無統一看法或共同肯定的答案。在許多人眼裏,一位成功的領導人是非常神秘的,人們會問:他為什麼有如此強的領導能力,能把一批人集於麾下,朝著一個目標進取,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他是不是天生如此?客觀地說,天生的領導能力是有的,但主要還是靠後天的學習,不然,世界上也就沒有那麼多的領導學著作存在的必要了。
美國著名的企業管理學家羅伯特·坦南鮑姆和沃倫·施米特合著的《如何選擇領導模式》,就是一本給領導者以許多現實指導的有效讀本。
《如何選擇領導模式》是一部著名的管理學專著,這本書提出了“領導方式的連續統一體理論”。這一理論擺脫了傳統研究領導作風和領導方式的“兩極化”傾向,用漸變的構思反映出領導模式的多樣性,比較切合生活的真實圖景,同時又沒有簡單地宣布何為正確何為錯誤,所以這一理論一經推出即受到普遍重視,成為研究領導問題的經典理論。在1973年重新發表時,兩位作者利用這一時機回顧15年來種種發展和變化,對先前理論做進一步修改,突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與環境之間各種力量和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自己的理論更具動態性和活力,反映了管理實踐的新發展。
內容梗概
《如何選擇領導模式》提出了“領導方式的連續統一體理論”,比較切合生活的真實圖景,一經推出,便受到普遍重視,成為研究領導問題的經典理論。
一、經理們的矛盾
一般企業經理或在其他組織中擔負領導責任的人對於如何實施領導,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的領導者認為:大部分工作問題都應由下級自己去找到答案並采取行動加以實施,領導者的作用隻是像催化劑一樣促進工作的開展,並對下屬的想法和感覺做出適當的反應,以便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自身、環境和任務。有的領導者則認為:個人做出的決策是有偏差的,領導者首先必須廣泛征詢下屬的意見,同時又必須明白無誤地保留最後拍板的權力,等等。對於上述每一種想法,都可以找到大量事實和理論根據來證明其合理性,但它們又互相矛盾,使人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