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梗概
一、管理決策過程
從廣義上講,決策同管理是同義的。人們通常對“決策製定者”的形象描繪得過於狹窄,認為他是一位能在關鍵抉擇時刻,在十字路口選定最佳路線的人。這種看法,忽略了決策的完整的全過程,忽略了最後時刻之前的了解、調查、分析的複雜過程以及此後的評價過程。
作為決策製定者的經理,其決策製定包括4個主要階段:
1找出製定決策的理由
在這一階段,探查環境,尋求要求決策的條件,即進行“情報活動”。
2找到可能的行動方案
即創造、製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動方案,可稱之為“設計活動”。
3在各種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
即從可資利用的各種方案中選出一條具體的行動方案,這可稱之為“抉擇活動”。
4對已進行的抉擇進行評價
可稱之為“審查活動”。
抉擇是否正確,抉擇實施的效果如何等一係列後續問題是第四階段要處理的事情,一般說來,“情報活動”先於“設計活動”,而“設計活動”又先於“抉擇活動”。但是,階段循環比上麵所講的要複雜得多。製定某一特定決策的每個階段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決策製定過程。例如,設計階段可能需要新的情報活動,而任何一個階段中的問題又可能引發出若幹次要問題,這些次要問題又有各自的情報、設計和抉擇階段等。這就是說,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還有圈。但隨著組織決策過程的展開,這三個階段就能清楚地分辨出來。這同解決問題的各個步驟相聯係,即:問題是什麼?問題答案是什麼?哪個問題答案最佳?
傑出的經理即決策製定者的誕生是由於本人具有天賦(包括智慧、精力和某種與人共事的能力),依靠實踐、學識和經驗,將其天賦發展為成熟的技能。情報、設計、抉擇等項活動所包括的技能是可以學會的。
經理的職責不僅包括本人製定決策,也包括負責使他所領導的組織或組織的某個部門有效地製定決策。他所負責的大量決策製定活動並非僅是他個人的活動,而且包括他的下屬人員的活動。
二、管理決策的類型
西蒙把組織的決策劃分為兩種類型:程序化決策與非程序化決策。
1程序化決策
程序化決策是指對重複出現的例行活動製定的決策。由於它是反複出現的活動,人們可以從實踐經驗中找到它的規律性,因而可以製定一套例行的程序加以解決,而不必每次出現都重新進行決策。
無論是企業或其他組織,都應當努力提高組織決策的程序化程度。主要由以下兩點原因:第一,決策的程序化能加強組織的控製係統。例如,企業製定出一套標準作業程序,並使之同獎懲製度聯係起來,就可以有效地控製每個職工的作業。第二,決策的程序化能加強組織的協調係統。例如通過製定適當的程序,就可以保證工作集體內部成員之間乃至各個集體之間在活動的方式和節奏上協調一致,從而保證整個組織活動的正常進行。
2非程序化決策
就一個企業來說,對一切帶有創新性質的經營管理問題的決策都屬於非程序化決策。非程序化決策是指對第一次出現的、其性質和結構還不清楚的活動進行決策。對這類活動進行決策,應當按照一般的決策過程,首先進行調查研究,並依次經過決策過程的各個階段來完成。而當這種類型的問題反複地出現,它的決策也會逐漸程序化、例行化。進行非程序化決策雖然沒有先例可以遵循,但是,人們對它也不會束手無策,而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識、手段進行處理。西蒙說:“它們並非截然不同的兩類決策,而是像光譜一樣的連續統一體;其一端為高度程序化決策,而另一端為高度非程序化的決策。我們沿著這個光譜式的統一體可以找到不同灰色梯度的各種決策。而我采用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兩個詞也隻是用來作為光譜的黑色頻段與白色頻段的標誌而已。”其實,“世界大都是灰色的,隻有少數幾塊地方是純黑或純白的”。這也就是說,無論是程序化決策,還是非程序化決策,都隻是相對而言的。
上述兩種不同類型的決策,需要采用不同的技術加以處理。而且,在這兩類決策的處理技術中,傳統式的方法與現代式的方法也不相同。西蒙把這兩類決策的製定技術歸納如下表。
程序化與非程序化決策處理技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