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組織效能評價標準》(2)(1 / 2)

需要注意的是:區別“軟”、“硬”標準固然是有益處的,但是它也可能使人誤入歧途。例如,一般人都認為(盡管這並不一定正確),硬變量天生就比軟變量更有效,更可靠,更適於評價企業的經營活動,其實未必。

5價值判斷

變量的變化趨勢既有線性的,也有曲線的。例如,利潤率總是越高越好,在此意義上說,它通常表現為線性趨勢。相反,維修費用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被認為會削弱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在此意義上來說,它總是表現為曲線變化趨勢。因此,判斷這些指標孰優孰劣,也應該與其各自變化的規律和特性相適應。在不能使所有目標同時達到最優的情況下,上述各曲線的走向和形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如何在各個評價指標或變量之間進行權衡、取舍。

三、金字塔形層次體係

對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的全麵評價,需要考慮以下3方麵的問題:

首先,組織的長期總體目標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程度。

其次,由若幹項短期指標衡量的短期經營業績,這些指標通常代表著經營的成果,可以由其自身的取值加以判斷,將它們綜合為一組指標後,往往決定著組織的最終經營情況。

再次,許多從屬性低層次指標群所反映的當前經營效益狀況,預示著實現最終目標或結果的可能性和迄今所取得的進展。

西肖爾提出,衡量組織經營活動的標準可以視為一個金字塔形的有層次的係統。

“最終標準”位於塔的頂端。它們反映了有效地運用環境資源和機會以達到其長期和正式目標的程度。一般來說,最終標準是無法衡量的。然而,最終標準的概念卻是評價那些直接衡量組織經營業績的較次要標準的基礎。

“中間標準”位於塔的中部。這些標準是較短期的經營效益影響要素或參數,其內容不超出最終標準的範圍,它們可以稱作“輸出性”或“結果性”標準。這些指標的度量值本身正是企業要追求的成果,在它們相互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權衡和取舍。將它們以某種方式加權後組合起來,其和就決定了最終標準的取值。

對經營型的組織來說,在這一層次上的典型指標或變量是:銷售額、生產效率、增長率、利潤率等,可能還包括一些軟指標(通常是行為學方麵的變量),如職工的滿意程度或用戶的滿意程度。而對於非經營型的組織來說,這些中間標準可能主要是行為學方麵的。

對組織當前的活動進行評價的標準位於塔的底部,這些標準是經過理論分析或根據實踐經驗確定下來的,它們大體上反映了順利和充分實現上述各項中間標準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在這些標準當中,有一部分是將一個組織描述成一個係統的變量,有一部分則代表與中間標準相關的分目標、子目標或實現中間標準所必需的手段。屬於這一層次上的標準數目很多,它們形成一個複雜的關係網絡。在這個關係網中,包括因果關係、互相作用關係和互相修正關係。其中也還有一些標準的作用隻是減少這個關係網中的不可控變化,它們本身根本無法評價。

四、行為學標準的特征與作用

相對於其他標準來說,行為學方麵的標準具有某些更穩定的關係,具有其獨特的性質。

行為學方麵的標準,即那些描述組織成員(此處所謂的組織“成員”包括顧客和客戶)及其價值觀、態度、相互關係和行為的標準,大都位於評價標準網絡係統的較低部位,它們與那些評價組織效能的最終目標相距甚遠,或者隻是間接相關。當然,在這類標準中也有一些可以通過自身的取值加以評價,並且可以與組織的其他更優先的目標形成比較、權衡、取舍的關係,這時它們也會出現在評價係統的較高部位。一般來說,那些硬的、非行為學方麵的標準,由於與組織的正式目標關係更為密切,而常成為經營型組織采用的對象。

西肖爾從對組織的經營活動進行評價這個廣泛的意義出發,對行為學標準的作用進行了研究。他認為,行為學標準的主要作用在於,它們能改善那些用“硬”標準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所做出的預測。就是說,行為學標準能夠預示即將發生的問題和即將來臨的機會。行為學標準具有的第二個作用是,在“硬”標準不全麵或其用以作短期評價不可靠的情況下,為管理者製定決策提供一個更加均衡、更加廣泛的信息基礎,以補充“硬”標準的不足。此外,在個別情況下,由於根本沒有“硬”標準的衡量方法可供使用或者用起來成本費用太高,這時就隻能運用行為學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