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1)(1 / 2)

關於作者

威廉·喬治·大內是日裔美籍管理學家,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企業管理碩士,在芝加哥大學獲企業管理博士學位。他從1973年開始轉向研究日本企業管理,經過調查比較日美兩國管理的經驗,於1981年在美國愛迪生-維斯利出版公司出版了《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Z-Theory)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提出Z理論,其研究的內容為人與企業、人與工作的關係。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管理學教授。

在對Z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大內選擇了日、美兩國的一些典型企業進行研究。在組織模式的每個重要方麵,日本與美國都是對立的。但是,在美國的一些成功企業中,如IBM、普羅克特、甘布爾、柯達等,在經營管理上與日本企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企業都在本國及對方國家中設有子公司或工廠,采取不同類型的管理方式。大內的研究表明,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一般較美國企業的效率更高,這與20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咄咄逼人的氣勢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國的企業應該結合本國的特點,向日本企業學習管理方式,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這種管理方式歸結為Z型管理方式,並對這種方式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稱為“Z理論”。

該書一經出版立即獲得廣泛重視,成為20世紀80年代初研究管理問題的名著之一。《Z理論》一書與《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藝術》、《公司文化》一起被稱為美國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藝術》作者之一帕斯卡爾曾與大內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另外,大內的組織文化的思想對管理的發展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關於本書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而支撐經濟增長的關鍵是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日本企業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搶走了美國企業在本土的市場份額。為了迎接日本企業的挑戰,美國企業界開始研究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日裔美國管理學家威廉·喬治·大內從1973年開始專門研究日本企業管理,經過調查比較日美兩國管理的經驗,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論》一書中提出Z理論。Z理論認為,企業的成功離不開信任、敏感與親密,因此主張以坦白、開放、溝通作為基本原則來實行“民主管理”。該書在出版後幾乎立即風行美國,並且很快傳播到全球管理學界,得到了廣泛重視,成為20世紀80年代研究管理問題的名著之一。

內容梗概

本書係統地闡述了日本和美國企業管理的特征,Z型企業形成的過程以及Z型組織,Z型理論和Z型文化的性質特征。從而把管理科學理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本書總體結構由兩大部分,一個結束語和兩個附錄組成。

作者在第1部分闡述了四個方麵的問題:我們能夠學習什麼;日本公司的工作方式;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的對比;Z型組織。

本書的第2部分則闡述了以下幾個問題:從A型到Z型的步驟,從A型到Z型——一種宗旨的藍圖;誰取得了成功?某些Z型案例的曆史;一種Z型文化。

一、我們能夠學習什麼

大內借一位美國經理之口,道出了美國企業在90年代將要麵臨的關鍵問題:“關鍵問題不是技術或投資,也不是規章製度或通貨膨脹。關鍵問題將是我們如何對這一事實做出反應——日本人比我們要懂得怎樣管理企業。”據此,大內進一步強調說,美國的企業應該學習日本的管理方法,形成有效的Z型企業,以提高生產率的基本思想。他認為,Z理論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信任;二是微妙性。兩者在確立有效人際關係、人員組織形式和協作等方麵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本企業的特征

大內在書中詳細描述了日本組織模式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采用終身雇傭製

在日本企業中,最突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實行終身雇傭製。日本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終身雇傭製。在日本,各公司每年都嚴格地招收一批員工,從員工中提拔一批人,一直聘用到規定的退休年齡55歲。

2特殊的評價和提拔員工製度

日本企業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特殊的評價和提拔員工製度。兩名新員工同時進入一個典型的日本公司,他們在受雇的前10年中會得到同等程度的晉升,就連增加的薪金也是一樣的。從第11年開始,他們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步拉開,而不墨守過去的提升等級。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普遍地減少追求短期利益的企圖,並削弱了同伴之間相互攀比以及相互敵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