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讓員工明白,沒有人會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而失去工作。一切訓練都應包括基本統計技巧的運用。這個同第六點的區別在於,這一點是對員工的綜合知識和素質的培訓,這樣員工工作起來才會更加安心。
14全體參與不斷改進
上到總經理,下至基層員工,公司的所有成員,都應該參與到質量改進中。管理階層應該形成一個團隊,不斷地推進前麵的十三點的實施。
這“管理十四要點”,是威廉·戴明在管理學上一生觀察、思考的結晶。書中,戴明三番五次地提醒美國企業:應當學習日本企業,以企業的長期成長為目標,將員工視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戴明思考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讓所有的員工各盡所能,卻又不致被彼此的力量互相抵消。換言之,如何使企業由上到下努力的方向都保持一致。他的藥方是:公司的運作必須成為一個和諧運作的係統。領導階層的工作就是設計這樣的一套係統,給予員工所必要的協助,消除組織內部所可能產生的分歧。戴明在本書中的另一個貢獻,是教導讀者經由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得到有用的訊息,從而正確地使用統計管理來了解係統的運作。
接下來的幾章中,戴明分別說明了提出“管理十四要點”的原因和實施方法。其中的“不再倚賴大量檢驗”,是他多年來一再重申的真知灼見。利用檢驗來控製品質,隻能挑出有缺陷的產品,並不能提高產品質量。日本企業將這個想法製度化,發明了“品質提升工程”,強調在產品的開發階段,就想方設法防範製造時可能發生的失誤。換言之,產品的內在質量是在研發、設計階段就已經定型了的。一旦生產係統建立了嚴格的標準,具備了優良的功能,大量的檢驗就會成為多餘。
戴明還強調:由產業界自願設立標準,實行自律,會比由政府來設立標準和監控,更加有利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管理控製模型
本書的另一個精彩之處,是對“管理控製模型”的說明。在這一模型中,“共同原因”是影響係統長期穩定的因素;“特殊原因”則是短期或災發的影響。當所有的“特殊原因”都被消除之後,管理控製過程就有了可以界定的本質。此時,管理控製過程的變異已經被掌握,能夠正確地估計,因此被稱為“穩定的管製過程”,或者按戴明的說法,稱它是在“統計管製之下”。如果在統計管製之下,係統的變異大於所要求的程度,則說明管理控製過程仍然有待改進。此時,便要著手降低“共同原因”的影響,包括購買更精密的儀器,進一步提高工人的水準,適當降低生產速度,要求有長期關係的供貨商縮小價差,等等。改進的先決條件,則是先有“穩定”、“受管製”的生產管理過程,因為除非這一過程處於統計管製之下,否則無法決定是否有改進的必要。“管理控製模型”是戴明法寶箱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用來評估員工、評估供貨商、製定作業程序、進行存貨管理、進行成本預測,以及判斷生產力高低。
戴明的質量管理思想,以企業與員工結成生命共同體為出發點,以追求全社會的整體利益為目的。在戴明的心中,理想的企業是產品有長期市場,員工得以成長,顧客感到滿意,社會因此受益的係統。他提出的“管理十四要點”及“管理控製模型”,則是“隻要想學,都能搞懂”的有效方法。
做出超過顧客期待的東西,才是品質。 關心我們的顧客,了解他們需要什麼而做出超過他們期望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品質。
質量就是以最經濟的手段,製造出市場上最有用的產品。
打破部門間的障礙。研究、設計、銷售及生產部門的人員應協力合作猶如一個團隊,以預見產品與服務在生產與使用時可能遭遇的問題。
推薦閱讀
《戴明的新經濟觀》:該書重申了他所珍視的“淵博知識係統”,其目的是轉變西方主流的管理風格,試圖把他的哲學應用於更為廣泛的製度層麵。他認為,一個係統本身理解不了自身,轉變需要來自係統外部的觀點,而“淵博知識係統”就可以提供這樣的外部觀點。《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