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競爭優勢》(1)(1 / 3)

關於作者

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和競爭戰略方麵公認的權威,邁克爾·波特可稱作“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商學院教授”。事實也是如此,在2002年5月埃森哲公司對當代最頂尖50位管理學者的排名中,邁克爾·波特位居第一,可謂聲名赫赫。

波特於1947年出生在密執安州,196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航空機械工程學士學位,1971年獲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73年獲哈佛商學院企業經濟學博士學位。他32歲即獲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之職,是當今世界上競爭戰略和競爭力方麵公認的第一權威。他的《競爭戰略》,改變了傳統的CEO的戰略思維。該書引入了最低成本、差異化、重點突出等三方麵的戰略分析,為企業的戰略定位提供了構架。

1983年,波特被任命為裏根的產業競爭委員會主席,開創了企業競爭戰略理論,並引發了美國乃至世界的競爭力討論熱潮,帶動了美國當時的經濟複蘇。20世紀90年代中期波特重返“戰略界”,在哈佛商學院他領導一個研究小組繼續戰略研究,力圖重振戰略在管理學上的地位,在他看來隻有戰略才能產生持久的優勢。1991年,波特出版《馬塞諸塞州的競爭優勢》一書,並任馬塞諸塞州經濟增長和技術理事會主席。1996年,波特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再次發表一篇經典文章《什麼是戰略?》,澄清了戰略與“營運有效性”的區別。

目前,波特的課已成了哈佛商學院的必修課之一。另外,他還為國際上著名的大公司的管理者開辦培訓班,並到世界各地為企業界和政府部門做演講。波特博士先後獲得過威爾茲經濟學獎、格雷厄姆-都德獎、亞當·斯密獎以及許多其他獎項,4次獲得麥肯錫獎,並且擁有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大學的8個名譽博士學位。

“如果有人能把管理理論改變為令人尊敬的學院派原則,這個人就是邁克爾·波特”,經濟學人如是說。波特現為《華爾街日報》客座專欄作家,還是許多一流的美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競爭戰略顧問。

波特至今已出版了17本書及70多篇文章。其中《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這三部著作的出版奠定了波特在全球戰略研究領域的大師地位。《競爭戰略》一書已經再版了53次,並被譯為17種文字;《競爭優勢》,至今也已再版32次;他的《波特看日本競爭力》一書,被《經濟學家》評選為2000年度最具現實意義的著作。

關於本書

在《競爭優勢》中,波特首先描述了5種力量,為企業提供了了解具體行業的工具。最初,它們被被動地理解成對於競爭環境的事實的有效陳述。不過今天,它們更多地被理解為一些遊戲規則,一個企業要想在特定市場內形成影響力,就必須對這些規則提出挑戰,並將其改變。“波特的解釋並未解決(也不可能)解決SCP的問題。為什麼一些公司在利用5種力量時要強於其他公司呢?”牛津大學Said商學院的約翰·凱伊(John Kay)注意到:5種力量體製曾經讓人看到了所有的答案。現在,人們進而聯想到它的確是可以較好地運用在煩人的問題上。

在描繪出競爭的現實情況之後,波特幾乎忘記了還有下一個明顯的問題——我們拿它做什麼用?——還沒有答案。他後來對其著作的一個補充是“普遍性策略”。波特論證道,有3種“普遍性策略”,在波特眼中是有關如何競爭的事。

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這3種策略的任何一種上時,它極有可能遇到麻煩。“一個企業不能在這三個方向裏確定一個作為其發展戰略的目標——我們就認為它處於‘困在中間’的狀態——也就是處於極端糟糕的戰略處境,”波特寫道,“一個缺乏市場份額、資本投入的企業就必須玩低成本遊戲。行業範圍的差異化就不可能容納低成本定位,也不可能接受在較小範圍內采取差異化和低成本的方法。幾乎可以肯定,困在中間的企業的盈利率一定很低。它或是失去較大數量的追求低價位的顧客,或是為了從低成本企業那兒奪回生意而損失利潤。但它也失去了高毛利的生意,即精華部分,這些被關注高毛利目標市場的企業或已實行全麵差異化的企業接收過去。困在中間的企業的苦難來自於模糊的企業文化和自相矛盾的組織安排與激勵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