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高效能人士的條件之一是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為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為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將這個書麵計劃稱之為“使命宣言”。
任何一個存在的社會組織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也不例外。“使命宣言”需要階段性地評估以及持續修正和改良。
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並把事情做對。為什麼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許多人在埋頭苦幹時,尚未發掘人生的終極目標,隻是為忙碌而忙碌著,未曾洞悉自己心靈深處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審視過自己的人生信條:你到底要做什麼?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麼?隻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誌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諸實現,才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3要事第一,選擇不做什麼更難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要堅持要事放在首位的原則。要事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時間,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及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4雙贏思維遠離角鬥場的時代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爭取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競爭。雙贏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應害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工作夥伴或家庭成員則更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要求協助對方找到互惠的解決方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5知己解彼,換位思考的溝通
為了說明問題,作者打了一個比方: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裏還有一副。”那麼,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複說:“隻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己解彼”是交流的原則。
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當我們舍棄焦躁心,改以同情心去聆聽,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的了解。
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幹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6統合綜效,1+1可以大於2
統合綜效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采取遠勝過個人之見的第三種方案。它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的後果就等於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將雙贏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助力,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1+1>2的成效。實踐統和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舍棄敵對態度(1+1=1/2),也不僅止於合作(1+1=2),追求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3或更多)。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許多自然現象顯示: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會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單獨承受力的總和。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但也有例外。隻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眾誌成城。
7不斷更新,過著身心平衡的生活
身心和意誌是我們達到目標的基礎,所以有規律地鍛煉身心將使我們能接受更大的挑戰,靜思內省將使人的直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當我們平衡地在這兩方麵改善時,則加強了所有習慣的效能。這樣我們將成長、變化,並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