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關鍵在於落實:提升個人執行力(2 / 3)

曲水,地處西藏中南部的拉薩河下遊,藏語意為“流水溝”。援藏前,周廣智在江蘇省泰州市工作,從沒到過西藏,更不曉得有一個叫曲水的小縣。盡管對這個自己將要工作至少3年的地方進行過種種想象,但當身處曲水時,現實還是讓周廣智吃了一驚:全縣僅有人口3.5萬,年財政收入更隻有區區850萬元。

“曲水這麼落後,當一把手的無論如何也坐不住啊。”跑基層,訪群眾,聽彙報,理思路……在曲水當縣委書記的頭一個月,周廣智就在高原反應與高強度工作交替中度過了。跑遍了全縣五鄉一鎮和部分村戶,曬黑了臉,記滿了流水賬,摸清了“家底”。周廣智很快主持召開了他到任後的第一次縣委常委會,果斷提出了“農業抓調整、工業抓園區、農村抓配套、城市出形象”的工作思路。

說一千,道一萬,落實是關鍵。要把縣委的工作思路變成現實,必須找到發展的突破口。

周廣智將目光投向了曲水連片的大棚。曲水縣原有300多座大棚,大多由政府投資建設,供當地農牧民免費使用,可真正用大棚種經濟作物的卻寥寥無幾。對於大棚、設施農業這些新鮮事物,既需要技術,又要耗時間,祖祖輩輩靠種青稞過來的曲水老百姓自然難以接受。

“好習慣要堅持,壞習慣一定要打破,不然發展就是一句空話。”看著一排排閑置的大棚,周廣智恨不得親自去種。

既然當地人不願意嚐試,那就去外麵請人,弄出個榜樣給大家看。周廣智利用冬天回鄉休假的機會,奔波於江浙一帶,一靠優惠政策,二靠各方幫助,終於引來了浙江商人俞國慶。好在俞國慶用實實在在的業績給了周廣智一個交代。俞國慶種大棚賺得盆滿缽滿,周邊村鎮的百姓再也坐不住了。曲水許多農牧民逐漸靠大棚富了起來。在南木鄉,608個高效節能溫室整齊排列,建成了曲水縣的西瓜基地。

讓周廣智欣慰的是,今天的雅江工業園區已迅速崛起。而讓曲水縣人民感到振奮和驕傲的是一組漂亮的數字——2010年,曲水實現人均生產總值13023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890元,工業總產值4.2億元,財政收入2274萬元,全都是2006年的兩倍以上。

周廣智對工作的快速落實體現了基層隊伍的責任感和執行力,這種精神能使我們克服畏難情緒,把心思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深入、具體、細致地對待工作,全力以赴地克服困難、破解難題;把精力投入到落實中,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

目前基層工作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落實、假落實、難落實、亂落實”的現象。“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當前正是既擁有機遇,又麵臨挑戰,既要謀求改革發展,又要解決矛盾困難的關鍵時期,需要的是大批的真抓者、實幹者。

實際上,在基層工作中抓落實的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的過程,我們隻有抓落實,才能在深入群眾、同甘共苦的過程中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做到同人民群眾心連心;才能在共同奮鬥、排憂解難的過程中贏得人民的信任,產生號召力、影響力,使黨的各項工作獲得雄厚的基礎、不竭的動力和強有力的支持。

我們應該反對形式主義,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幹一行就要將行動落實到底。隻有保持這種“落實到底”的信念,才能幹出勇氣、幹出力量、幹出智慧、幹出水平,最終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盡其心、用其力,成為老百姓信得過的基層人。

改“研究研究”為“馬上就辦”

工作中,很多人遇到問題是總是想等“研究研究”、“商量商量”之後再做,而且總是一拖再拖,這是一種很壞的習慣。由於惰性心理,今天得過且過,今天該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現在該打的電話等到一兩個小時後才打,這個月該完成的報表拖到下一月,這個季度該達到的進度要等到下一個季度等等。沒有解決的問題,會由小變大、由簡單變複雜,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解決起來也越來越難,這就是“研究研究”的結果。

“馬上就辦”,不僅僅代表一種迅雷疾風般的戰鬥作風,也是一種簡捷明了、追求高效的工作方法,還意味著一種蓬勃向上、鬥誌昂揚的精神狀態,它直接影響著基層隊伍的戰鬥力。

“馬上就辦”,是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強調的是積極主動,反對消極被動,並且對各項工作能夠“主動超前”而非“消極被動”。當今社會正處在改革發展的攻堅時期和關鍵時刻,也稱得上是雷厲風行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做事必須堅決果斷,幹淨利落,不能黏糊。

2008年5月12日14時25分,四川省彭州市婦幼保健院二樓醫生辦公室裏,婦產科醫生王麗正在填寫手術單——孕婦楊美容因胎位不正,必須馬上剖宮產。

“怎麼樓房在動?”清醒過來的王麗馬上衝出辦公室,“地震了!”驚慌失措的人群潮水般地湧向樓梯,她所在的辦公室恰好就在樓梯口。“不行,手術室裏還有兩個產婦。”她逆著人流跑進手術室,藥瓶、氧氣瓶“啪啪”地往下掉,護士和產婦嚇得尖叫,要跑下樓已經來不及了。

“快!把產婦抬到手術台下!”蹲在地上的王麗和其他醫護人員死死攥住手術台,忍受著地動山搖般的震動。幾分鍾強震過去,王麗馬上帶著大家,把驚魂未定的楊美容及另一位產婦轉移到院子裏。得知還有兩個產婦在病房中,王麗又同醫務人員衝上3樓,用椅子把產婦抬下來。僅僅幾分鍾,病人全部撤到了院子裏,沒有一人受傷。

但不到10分鍾,楊美容開始劇烈陣痛,必須馬上剖宮產,否則產婦和胎兒都有生命危險。怎麼辦?王麗馬上請示院領導,院方決定,立即手術。王麗和另外4名醫務人員,舉著應急燈,抬著楊美容,再次衝進手術室。餘震不時襲來,但王麗手裏的手術刀卻始終穩穩的。40分鍾後,楊美容的兒子順利降生。

由於地震後鄉鎮衛生院破壞嚴重,大量重災區的孕婦被送到這裏,王麗和同事們開始了連軸轉。6天裏,她做了17台手術,順利接生了36名寶寶。其實,婦產科可以做手術的還有好幾名年輕醫生,但王麗寧願自己冒著危險,也不讓年輕醫生進行手術。“我40多歲了,娃娃也大了,她們還年輕。”6天裏,她沒有睡過一個完整覺,累了就在救護車上眯一會兒,隻要有產婦臨盆,馬上精神抖擻地出現在手術室。

王麗以一種“馬上就辦”的態度,成功挽救了產婦的生命。我們知道馬上就辦要求第一時間快速反應,立即行動。行動稍有遲緩,都有可能會給我們的工作埋下隱患。

有的單位拖遝推諉、敷衍塞責之風滋長,能馬上辦的事,也要“研究研究”;有的同誌習慣於慢條斯理,按老套路、老辦法抓工作,整天陷入繁文縟節之中。這種狀況如不切實改變,會削弱基層隊伍的形象,製約基層隊伍的執行力與戰鬥力。

一位著名軍事指揮家在著作中警告:軍事最忌“慢”。兵貴神速,慢一點就要挨打。撤退慢,就會被人家抓住。進攻慢,對方增援部隊就上來了,力量對比就發生變化了。幹工作,有時也像行軍打仗。總是慢半拍,同樣要喪失機會。在基層的工作中,保持馬上就辦的工作作風,對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