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經營也需營銷大智慧(1)(3 / 3)

實際上,到位過程也就是一個再定位的過程。因為如今產品差異化已經很難實現,必須通過營銷的差異化來定位。我們都知道,目前市場上同質化的產品很多,但營銷的差異化要比產品模仿難得多——而小商販正是負責產品營銷的關鍵環節,需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性推動我們的營銷。

虧本的買賣也賺錢,懂顧客心理才懂營銷智慧

情境引入:

有一家剛開業不久的超市,它的店址不在繁華商業區,附近也無大的居民區,更沒有固定的客戶群。然而,這家看起來沒有任何盈利資本的超市,卻靠新穎的營銷手段打開了局麵。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超市,開業後的第一招是廣發傳單,宣稱優惠大酬賓,特別突出雞蛋隻要兩塊錢一斤。

在當時的市場上,雞蛋的市場價格最低也要兩塊五一斤。這種優惠,對於善於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來說,無疑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好消息,她們還主動為超市當起了義務宣傳員,一傳十,十傳百,超市便在市民中有了物美價廉的口碑。

也許有人擔心,真的虧本了咋辦?其實,隻要仔細一想就會明白,由於是限量銷售,每人隻能買兩斤,即使每斤雞蛋虧5毛錢,每天就算賣出100斤,也才虧了不到100元。而每天超市門口擠滿了排隊買雞蛋的顧客,這無形之中就為它做了“廉價廣告”。這樣一來,又給超市增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顧客存有這樣的心理:這裏的雞蛋便宜,其他東西也可能比別處便宜,於是又帶動了其他商品的銷售。於是有不少人多跑路也要趕到該超市去購物。所以,這家超市雖然在雞蛋上做了“虧本生意”,但從整體上看,卻獲得了較大利潤,使超市的生意日漸紅火。

每一個店主都知道,虧本的買賣沒人做。但並不是每個店主都擁有黃金地段、廉價渠道這樣的好資本,因此如果虧本的生意讓自己撞上了,就不得不從虧本中尋求突破。就像案例中的超市,地處偏僻地段,生意肯定紅火不到哪裏去,然而,正是由於超市經營者懂得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轉變局麵。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虧本買賣還是要做,因為它比全虧要好得多,而且說不定還能扭虧為盈。

實際上,該超市的營銷方式與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的“天天平價”之招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球500強榜首企業的沃爾瑪公司,這家由創立的零售商店,起家時也不過美國人山姆·沃爾頓於在小鄉村開的一家小型折扣商店。短短幾十年間,沃爾瑪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北美走向全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其成功的奧秘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那句著名的“天天平價”的宗旨。

同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家,這家宣揚“天天平價”的百貨超市,當然也不可能真的做“虧本的買賣”。沃爾瑪的秘密就在於:消費者畢竟不是帶著計算器與統計表的市場調研專業人士,他們不可能對於超市內每樣商品的每日價格都了如指掌,而承諾著“天天平價”的沃爾瑪,可沒有宣稱“樣樣商品天天平價”。

細心留意我們不難發現,沃爾瑪的商品總是輪番打折,今天食品大促銷,明天生活用品搞活動。事實上,它的所謂“天天平價”主是針對於那些顧客比較熟悉的商品、價格感知比較敏感的食品、日常消費品上,在顧客心中樹立“平價”形象,以部分商品的低價招徠更多顧客,也能進一步推動正價商品的消費。長此以往,沃爾瑪“天天平價”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消費者並不會真的對去每家商場對比價格,而是放心地走入沃爾瑪,購買他們認為“平價”的商品。

沃爾瑪當然不是不求利潤的慈善家,和我們每一個店鋪一樣,盈利也是這家店存在的最大意義。這家享譽全世界的零售巨鱷,天天平價或許讓自己的買賣“虧”了一時,然而,所帶來的品牌效果的影響,卻是長期的。如何能夠在既討好消費者的同時,又保證自己賺得一分不少?這是每一名店主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

莫貪小利砸了招牌,小店也要樹立品牌

情境引入:

牛老板開著一家叫“福記西服”的縫紉店。經過20多年的經營,“福記西服”已經成為一家響當當的老招牌,在城裏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人眼紅“福記”的生意興隆,於是在旁邊開了幾家相似的裁縫店,但是沒人能搶走牛老板的風頭,“福記”照樣客源不斷,財源滾滾。許多人都對“福記”的長盛不衰感到好奇,認為牛老板一定有秘不示人的獨家經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