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多謀斷(2)(3 / 3)

現在,呂雙輝談起這一選擇時卻流露出苦澀和無奈。他說:醫療導納技術能夠提前檢測出人體器官病變,但由於它是由生物、物理、臨床醫療和IT等多項技術組合在一起的最前沿物理醫療技術,目前隻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實現了初步產業化。最初進入這個項目隻是簡單地認為這種新技術能賺錢,對於它的技術標準、產業政策、市場風險等並沒有做認真的評估。直到深入了解時,他才發現心有餘而力不足。“原計劃投100萬元,一年內出產品,結果投入了1500萬元,折騰了三年也沒能使產品大規模進入市場。”

每個企業都會喊:“我們要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可“利潤最大化”也要建立在清醒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盲目地上新項目或多元投資,隻會走向失敗的命運。

正泰集團公司董事長南存輝說:我堅持遵循“不熟不做”的商規,不會眼熱一時一地的輝煌,隻有在自己的優勢領域裏經營,才能將企業做強、做大、做出特色。想要賺取更多的錢,主要不在於你幹什麼,而是取決於你怎麼去幹。如果不顧後果地涉及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往往是以失敗告終。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2000年前曾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也是“明智”一詞的由來。明在智前,可見認清自己的實力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哪些劣勢。揚長避短,在優勢項目上出擊,才容易接近成功。沒有準確定位,盲目進入不熟悉的行業,外行領導內行,不是垮掉就是死掉。

6.多角經營,避開風險

創富者初入商海,一定不能隨便出手,要學會從小處突擊,應猶如大海上的一葉小船一樣,機動敏捷,方向不對馬上調頭,此路不通就別出心裁地找新路。總之,什麼短期能賺錢就幹什麼,先把第一桶金撈到手再說。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競爭會更激烈,有時還會碰到發展瓶頸,此時多元化經營是彌補主業發展不足的有效手段。但多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一定要量力而行、量人為出。

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向大眾透露了他的投資理念,他認為:雖然把寶押在一個地方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收入,但也會帶來同樣巨大的虧損。因此,不能把所有投資都放在一家或兩家公司上,也不能相信那種隻關注一個行業的投資公司。記住: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除非你有虧不完的錢。在概括投資戰略時,蓋茨說:“你應該有一個均衡的投資組合。投資者,哪怕是再大的超級富豪,都不應當把全部資本押在漲得已很高的科技股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有個風吹草動就會摔個稀裏嘩啦,為了使自己的錢在手中放得穩一點,可學習蓋茨的思路,分散經營,以避免風險。

1985年時,吳永海以販賣水果起家,1988年開始做副食批發,十年後轉行做建材生意,2002年又加盟湖錦酒店,開發“新海景”餐飲品牌。在商海縱橫20載,他做過很多行當,一直保持良好的經營記錄,被稱為商海“不倒翁”。

不同的生意人,思路自然各異。有人選中一行,就當終身事業一般從一而終,即便生意蕭條,也堅守到底。吳永海不這麼想,做生意歸根到底就是要賺,哪行有得賺就做哪行。平時他特別留心新商機,一旦發現並條件合適,就毫不猶豫地大膽進入,從不怕經驗缺乏等不利條件。同時,在經營過程中他又會緊緊盯住市場,一旦發現什麼不好的苗頭或者發現賺不到什麼錢,就會果斷停止。1998年,曾做過木匠的吳永海在漢西建材城做起了木芯板生意,一開始生意不錯,他還考慮著要不要自己開個加工廠。後來發現同行慢慢多起來,競爭愈發激烈,利潤有限,大感“劃不來”的吳永海果斷停止了木芯板生意,轉行做起了瓷磚。吳永海認為:轉行並不是一發現不賺錢就轉,而是經過仔細調查研究,確認繼續做下去意義不大才放棄。他的心得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裏,不要隻做一樁生意,這樣可以降低風險,即使一時遇上不順利,也不會一敗塗地。從1994年具備一定資金後,他一直是幾門生意一起做,直到現在還兼做瓷磚買賣並擁有一個苗圃的股份,采取“多角經營”的市場競爭策略,不僅可以降低企業整體的經營風險,而且在一定時期還能使企業謀求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