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認準了一個方向,就要努力去做,空等下去天上足不會掉餡餅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以“做”為本,勤奮的人就會變成天才,人生就會耀出輝煌。
11.小生意求大富
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我們走進了買方經濟時代。大批資金的投入、千辛萬苦的經營,一年到頭小算盤一打,也僅有蠅頭小利,這說明我國已進入微利時代。這時,別再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也別再指望投機取巧能一本萬利,生意已透明化了,一切都變得理性而有序。要想企業穩固,就要適應薄利多銷、細水長流。
消費者常常根據消費的經驗將生意分成大小等級,以為那些投資少、單價低的生意是小生意,反之則是大生意,比如經營房地產的必定是大老板,而從事柴米油鹽的可能就是小商販。其實生意的大小是由需求的大小決定的。當絕大部分老百姓還對他們積蓄一輩子也買不起的高檔住宅望洋興歎時,這個盛產大老板的行業已成了吞噬資金的黑洞。相反,在一般人最瞧不起的農村,在那些專門向穿得破舊、用得節儉的農民提供飼料和化肥的經營者中,卻出了真正的大腕級巨商。
在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上海七鋪路10元賣3雙的白色棉運動襪,那裏賣7角;100支裝的雙頭棉花簽在上海家樂福大賣場賣1.2元,那裏賣0.19元……賣100根牙簽隻賺1分錢,一個姓王的商販每天批發牙簽10噸,按100根賺1分錢計算,他每天銷售約1億根牙簽,穩穩當當地進賬1萬元。有個攤位賣的是縫衣針,粗的、細的、長的、短的一應俱全,平均1分錢兩枚,這個小商販一年賣針也能掙到80萬元。在義烏,靠做這樣隻賺1分錢生意起家的老板不計其數,人稱“螞蟻商人”。
“螞蟻商人”賺錢的秘訣是:家家自己開工廠,把成本降到最低,每件商品隻賺一分錢就賣!然而,就是這毫不起眼的一分錢利潤,培育出了數不清的義烏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義烏一個半文盲的婦女起初給人家當保姆,後來在擁擠的街頭擺小攤賣膠卷。她認死理,一個膠卷永遠隻賺一毛錢。市場上的柯達膠卷賣22元時,她隻賣14.1元,不想後來批發量卻大得驚人,生意越做越大。現在在義烏,她的攝影器材店在攝影界無人不曉。你看,一個農村婦女用她簡單的“隻賺一毛錢”的真誠打敗了複雜的東西。
按照傳統的思維習慣,每件商品起碼要賺幾毛錢的生意才能做,而上述這些則打破了習慣思維,說明薄利是沒有底限的,如果銷量大,每件商品賺1分錢也應竭盡全力去做;反之銷量小,每個商品賺幾塊錢也做不得。
不少人都夢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財源滾滾,瀟灑地做一回大老板。但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夢想成真。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些人賺錢之心太急切了,小錢不想賺,隻想掙大錢,看不到小溪彙集在一起能積聚成大海。
西班牙溫州同鄉會副會長李欣瑜說:“做任何事,都得從小做起。一步登天的事是不可能的。”溫州商人的商業哲學是:“唯利是圖”不可取,“微利是圖”才是長遠的生財之道。此觀點值得廣而告之、仿而學之。
一對沒多少文化的下崗夫妻靠賣稀飯,在短短的5年時間裏竟擁有了百萬財富。他們就是重慶市仁壽縣城關鎮李春花與丈夫辜強。夫妻倆曾在一家工廠上班,但企業不景氣,1992年他們雙雙下崗。1999年3月,夫妻倆來到成都,準備從這裏前往西藏。可是,夫妻倆一打聽機票價格就傻眼了,從成都到拉薩一張機票就要一千多元錢。如果坐汽車,一周後才能抵達拉薩。他們滯留在了成都雙流機場附近,最終決定先在機場附近的雙流縣城賣稀飯。稀飯的確不好賣呀!兩口子起早貪黑地幹呀幹,但稀飯店的生意並不見好。開張三個月,就虧了3000多元。麵對這一切,李春花急得寢食難安。她明白,再像這樣下去,不但賺不到錢,反而要增添新債。
一天,一位工商局的同誌前來收管理費,李春花向他倒苦水。那個同誌隻說了一句話就把李春花鎮住了:“開稀飯店啊,一定要改變經營理念,要有創新意識才行。”李春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要變才行,不變隻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