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肚量大(2)(2 / 3)

世界船王包玉剛在1980年成功收購九龍倉,號稱“世紀收購戰中經典”。當時雖然時間緊迫,但他僅在星期六、日兩天時間就籌集到15億港幣現金,不少銀行還主動借錢給他,毋須擔保。包玉剛在商界的影響力和信譽由此可見一斑。他的這場成功收購戰,與其說靠的是商業信譽,倒不如說靠的是他在商界的影響力和良好的商業品德。他把誠信比喻成“簽訂在心上的合同”。誠實、守信,老老實實做生意,講實話,做事規規矩矩,別人對你就有信心。當然,堅持誠信,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失去一些眼前利益,存在一些困難。但是,誠信不是件難事,可以先從一件小事情做起、從現在做起。誠信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是恪守的原則,不講誠信就等於埋葬自己。

信譽是成功的基石,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

1994年初,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淩蘭芳在創業的第一年便遭受了一次滅頂之災。這一年,由於外商違約,公司進口的5200噸槽鋼延遲到貨,又恰逢國家宏觀調控,這批鋼材從每噸5000元的進口價格,一路暴跌至每噸2000元,整個業務加上利息損失近2000萬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5年4月21日,公司一艘用來運煤的自備萬噸海輪在舟山正東十海裏處不幸被撞沉沒,12名船員遇難。兩大事故造成公司虧損3000萬元,近一半骨幹員工離公司而去。這家國企小公司此時隻剩下21個人,人均負債150萬元,公司奄奄一息。

怎麼辦?借銀行的錢還,還是不還?時為信貸科科長的中國建設銀行湖州分行的行長金國平後來同憶說,當時建設銀行貸給淩蘭芳900萬元左右。由於淩當時的公司還是全資國有,遇上的又是不可抗力造成的虧損,在當時的體製環境下,將這筆債務“一筆勾銷”是通行的做法。然而,淩蘭芳寧可苦死,也要守信用。他認為:欠債還錢如同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是天經地義的事。企業的最高品質是“信用”,而困難時刻、逆境之中,最能考驗人和企業的誠信品質。那時,他臥薪嚐膽,帶頭每月隻拿150元錢的生活費。最困難時,公司賬麵上隻有幾萬元錢,出差時幾個人開一個房間睡在地板上。有一次,淩蘭芳要歸還湖州市農行11萬元錢的利息,賬麵沒錢,他們21個人就集資湊了這11萬元錢的利息,一日不差地送到農行。

當淩蘭芳咬著牙把3200萬元債務還到還剩1300萬元的時候,他接到上麵的通知,說公司與銀行都是國有企業,剩下的債務“核銷”掉就可以了,而且一些國有企業已經這樣做了。但淩蘭芳還是堅持銀行的錢一定要還,誠信一定要講。第二天一大早,他頂著上麵的壓力趕到建行和農行表態:隻要我淩蘭芳活著,一定會把銀行的錢還幹淨。

淩蘭芳的誠信感動了客戶和銀行,贏得了他們的信賴。許多大中型的國有企業將價值幾下萬元的煤炭、焦炭、爐料、火車車輛、鋼材等先給他們銷售,允許他們賣掉後再給錢。就這樣,淩蘭芳的公司在幾年時問內就靠誠信活過來了。1999年,淩蘭芳終於掙來了第一個1000萬元,訂了合同那天,他仿佛這1000萬塊錢已經堆在了眼前。他在北京阜成門上了出租車,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給建設銀行領導打電話:感謝你們多年來對我們的信賴和支持,我淩蘭芳站起來了,可以還清你們800萬元的債務了。

淩蘭芳後來回憶這段經曆時說:“我這一輩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幫助了我,我都盡量銘記在心,矢誌不忘,知恩圖報。如果說我自己也幫助過自己,那就是在困難和逆境中堅持了誠信,堅持了良心!我有飯吃不會讓你們喝粥,我有粥喝不會讓你們喝湯。”如今,在淩蘭芳的帶領下,絲綢之路集剛從最初的一無所有到總資產7億多元。公司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穩健,每年的銷售收入和利稅都分別以20%的速度不斷增長著。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社會無信不穩,在今天這個講和諧的社會裏,誠信更是必不可少。

浙江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說:我們為了講誠信,曾經把出廠的不合格皮鞋產晶用一把大火全部燒光,不這樣做,我們就無法生存。因為一個企業的誠信在外人眼中非常重要,你們可以欺騙客戶一次,但卻永遠失去了客戶。

湖北商人、現係美國洛杉磯華人經貿公司經理柏青說:我從湖北到北京,又從北京到美國,一路走來,全靠誠信打天下。一些朋友認為:無商不奸,隻有賺錢才是硬道理。可是事實證明:沒有誠意的老板就沒有市場的合作夥伴,就沒有人緣。一個好項目需要大家一起來做,如果中途不按遊戲規則辦事,搞欺詐行為,那麼隻能為自己挖掘墳墓。在國際市場,誠信尤其重要,一旦失去誠信,將會沒有自己的地位,從此退出市場舞台。這樣的例子很多,在許多中國商人身上也時有發生。為什麼國外機構將一些中國商人的產品稱為傾銷垃圾商品?就在於一些他們缺乏誠信,影響了自己的形象。所以,商人要走遍世界,沒有誠信是萬萬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