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禮記》中說:“和,百物不失;和,百物皆化。”先人告訴我們:和,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和,讓你獲得一切,又幫助化解矛盾;事業中有敬業與和善,便一帆風順。因此,“和”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我們理應繼承並發揚光大。當今中外一些成功的實業家不僅傳承了“和”的精神,而且成功地將“和”運用於創業、營銷、管理等經營實踐。
但是,有的人和企業卻為了獲取更大利潤或使自己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顧法律和商業道德,破壞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采取不正當的甚至卑劣的手段來搞垮對手。所謂的“獵頭”公司,就是專門幫人“挖人”或竊取經濟情報的,目的就是不擇手段地搞垮、搞倒、搞臭對方。這種“惡性”競爭並不少見。
市場經濟決不會有永遠的敵人。同行業間應本著瓦利的原則退一步,惠讓一些,並通過“和”來溝通、“和解”,消除一切誤解及矛盾,化“幹戈為玉帛”,最後走向聯合。商場上無謂的爭鬥既消耗財物,又消耗精力,往往導致兩敗俱傷。正如孔子所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要知道,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搞垮對手不算本事,“雙贏”才是英雄!因為今天你不擇手段地搞倒別人,明天他“以牙還牙”,又不擇手段地來搞倒你。冤怨相報何時了?
富人不相信隻有通過“搶”別人的“蛋糕”才能讓自己的“蛋糕”的變大,而選擇一種“雙贏”的策略,追求“你活我也活”,講求彼此的和諧與互助。
7.別把同行當冤家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觀念時,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外國人的競爭觀念是:“你比我強,我一定努力比你更強。”而我們有些商家、同行之間卻常常是:“我跑不快,你也別超過我。”於是,他們將精力花在使絆子上,千方百計地想致對手於死地。報上曾有一則消息:某地有兩家飯館在一起經營,其中一家店主見另一家生意紅火、顧客盈門,心生妒忌。為了攪黃對方的生意,竟指使自己的夥計偷偷到那家店裏下毒。這種惡性競爭,最終隻能導致兩敗俱傷。
一位出訪匈牙利的記者在一家批發市場采訪中國商人的經營情況。一位來批發貨物的匈牙利婦女告訴她:我不願意買中國貨,因為中國貨永遠能降價,你永遠不知道這些東西值多少錢,也不知道別人拿到的貨是不是比你的更便宜。而如果別人拿到的貨價格比你的更低,你的貨就有可能賣不出去。她還說:阿拉伯人的貨並不比中國的好,但他們所有的攤位都是一個價,結果很多阿拉伯人很快就發了財。而中國人互相壓價,很多人來了好多年還是老樣子。
盡管千百年來不少商人都信奉同行是冤家之論,但真正的商界大亨對此卻不以為然。鬆下幸之助認為:你多我更多,你好我更好,才稱得上經營有方。同行在他眼裏是“同仁”,從來沒有“嫉妒”二字。同行是競爭對手,但絕不是冤家、死對頭,要使自己的生意興旺發達,就必須學會在同行的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變同行競爭為自己奮進的動力。若同行都是資力雄厚者,勢均力敵,相互較量根本難分伯仲,競爭殺價、相互中傷隻能兩敗俱傷。
1984年,香港超級市場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爭”,所使用的武器不是槍炮、火箭,而是大減價。這場“戰爭”是由百佳超級市場集團打響的第一槍。1984年4月26日,在香港擁有79家分店的百佳集團,突然刊登減價廣告,宣布幾十種商品削價出售,減價幅度10%—30%不等。擁有78家分店的另一超級市場集團惠康立刻做出應戰姿態,把商品的價格壓得比百佳更低。百佳、惠康分屬兩個財團,互相之間早有激烈競爭。當時,香港超級市場越開越多,商場雲湧,使競爭白熱化。為了刺激消費,這兩大集團爆發了這次降價戰。這場商戰把香港市場攪得風雲亂滾、酣鬥數月,多數商品削價10%—20%,甚至一些主要商品降到了成本以下。人們形容這是一場“肉搏戰”,而且“拳拳到肉”。最終這兩大集團元氣大傷,一些跟著起哄而又財不大、氣不粗的中小超級市場和商店,更是損失嚴重,有的應聲而倒,有的岌岌可危。倒是那些隔岸觀火的中小企業穩如泰山,不盲目介入這場戰事,反而在後來的價格回升時獲益不少。
企業經營者如果把市場競爭看做是非要吃掉對方、擠垮對方,那是非常錯誤和危險的。我國近幾年爆發過幾輪VCD大戰、彩電大戰、空調大戰,其結果無一不是自相殘殺,誰也沒有從中得到好處。在商業領域,對付競爭對手的最好辦法,就是把他變成並肩作戰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