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2 / 2)

鄭太後緩緩離去,我看著她蹣跚的背影,和因咳嗽不斷抖動的蒼老的身體,竟無法拒絕。我無法拒絕一個女人的夢,寧願死也要追求的夢想。

我把自己關在延慶宮,不願去理會外麵發生的一切。鄭太後給自己一天的時間,必定是要完成她身為太皇太後該做的事情。

高高的圍牆擋不住不斷傳來的流言。鄭太後用一天的時間,除掉的人,居然是謹妃。

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謹妃謙虛賢良,對太後心懷感恩,也是鄭太後心目中皇後的不二人選。直到事情發生,我才發現,皇後死後多時,鄭太後並未授意鄭王將謹妃立為皇後。

她為什麼要除掉謹妃?謹妃沒有顯赫的家族勢力,對鄭國沒有半分威脅。

我想起曆朝曆代的君王,都有十分荒唐的做法,就是在死後殺掉自己鍾愛的妃子陪葬。我想,會不會是鄭太後老糊塗了,因為偏愛謹妃,想把她也帶到另一個世界伺候她?她當初不顧宮規,留下謹妃,或許就是打心眼地喜歡她。如今,正是這種喜歡,才導致謹妃被殺的命運。

這個想法讓我害怕,忍不住要到和寧宮去製止鄭太後的荒唐舉動。因為除此之外,我實在想不出,她有什麼理由殺掉謹妃。

衛衍及時將我攔在和寧宮宮門,我和他站在宮門口,眼睜睜地看著謹妃被太監拖走,沒有哀號呐喊,隻有滿臉的絕望,甚至還殘留著一絲笑容。經過我身邊時,她朝我笑了笑,依舊那麼謙虛恬淡的笑容,那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微笑。

我拚命捂住嘴,忍住喉間洶湧而出的哽咽聲,不讓自己做出衝動的舉動。衛衍將我帶回延慶宮,在我一連串的質問後,終於告訴我事情的始末。

其實容妃說的對,後宮的女子,隻有兩種人會求佛。一種是求佛祖保佑她目的達成,一種是求佛赦免她的罪行。

謹妃一心向佛,卻是為這兩種目的。

皇後被冊封後,半個月內死了兩名妃子,不是皇後所為,而是謹妃下毒所殺。她平日低調、與世無爭的表象蒙蔽了所有人。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如此便可以栽贓給皇後,讓人們把兩位妃子的死和新皇後聯係在一起。

宮中暴亂當日,她從佛堂往和寧宮跑,途中經過梅妃和華嬪的寢宮。她們倆看見她,就像看見了佛,一個是身懷六甲的孕婦,一個是剛進宮沒有經驗的新妃。她們抱著她,恐懼地聽著外麵的廝殺聲,要她保護她們,帶她們到最安全的地方。

謹妃看到皇宮裏搖曳的火把,一個念頭閃過,她借出去探路為由,先一步離開,留下兩位妃子戰戰兢兢地躲在角落裏發抖。謹妃做的事,是在梅妃宮中點起一盞燈,並在通往內殿的路口留下一方手帕。刺客尋著燈光闖進去,順著手帕找到她們。驚恐的梅妃拿起身邊的剪刀對著刺客,在與刺客爭執中不幸喪命,而華嬪,從未見過這個陣勢,對著試圖淩辱她的刺客狠狠咬了一口,刺客怒急攻心,一刀將她殺了。

鄭太後懷疑謹妃,是從鄭王與衛衍合奏那夜,叫謹妃暗暗記下各宮前往查看所謂刺客開始。那夜除了謹妃,還有一個人也在記錄,那就是當夜一夜未歸的衛衍。

謹妃呈給鄭太後的名單裏,多了皇後的宮女。而事實上,皇後宮裏的人,根本沒有前去查探刺客。那夜,隻有一位迷了路小太監進過禁地,除此以外,並無他人。

她沒有寫容妃,是因為容妃已經無需她來製造可疑的假象。有人替她殺了秋芳,所以她隻寫了皇後。

她以為鄭太後因她替太後擋的那一刀,已經完全信任她。又豈能知道,鄭太後久居宮中數十載,早就知道何謂收買人心。在事情尚未水落石出前,不會相信任何人。

鄭太後之所以沒有立刻處置謹妃,是因為她要借她給的密函定皇後的罪。在這場後宮爭鬥裏,其實最無辜的便是皇後,她明白自己的形勢,如她那般的驕傲,本不屑於用這些小手段去對付人。可是她不明白,利她的形勢太過強盛,早已形成功高蓋主的局勢,要對付她的人,早已不是那些勢力不如她的妃子,而是鄭太後。

在後宮裏,一個女人的死,牽涉太多關係。皇後死了,薛家勢力被鏟除。鄭太後心中一直疼愛卻令她無比失望的謹妃也終於走到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