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特色:人文教育、自主發展
教學理念: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學生的發展基礎
教學主張: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熏陶,強調道德實踐
培養目標:“三兼優一發展”。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經過三年的高中培養,應當成為人格發展和身心發展兼優、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兼優、人文素養和科學(自然)素養兼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高中優秀畢業生。
辦學特色:發展以人文教育為基礎,育人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管理以人為精神為主導。
第三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傳授—接受”教學模式經過幾代人的總結、提高,已日臻完善化、係統化。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獲取知識,確有簡捷、快速的優勢。但它的明顯缺陷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減少,逐漸產生依賴教師的習慣,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處於低水平。從培養學生全麵素質來看,從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來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重要的、亟待解決的課題。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絕不是個別教師在某個學科、在較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管理策略,尋求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和學習內容的安排以及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師的指導和管理下使廣大學生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主要內容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麵:
(一)關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要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有:
1.預習的習慣。
學生進行預習,可以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課前看一看(或翻一翻)課本;第二種是看課本解決生字詞(語文、外語)、做做練習(數、理、化);第三種是查找資料做深入研究。大多數學生可以達到前兩個層次,少數學生能達到第三個層次。學生達到何種層次,與教師堅持要求、督促檢查有關。不同學科、不同章節應該有不同層次的預習要求。
2.複習的習慣。學生進行複習,可以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先複習,後做作業;第二種是先做作業,有時間再複習;第三種是安排時間複習。注意整理歸納,形成知識結構。多數學生應達到第一種要求,隨著學習深入,應對學生提出第二、三種要求。教師布置假期作業,應要求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使其係統化、結構化。不同的複習階段應有不同的複習要求。
3.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必備三種工具書《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簡明古漢語詞典》。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自己能查詞典解決。長期堅持,就能養成使用詞典的習慣。教師要有計劃地布置使用工具書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獨立地解決疑難問題,條件具備時,讓學生到電子閱覽室利用互聯網檢索並下載文件。
(二)關於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指導學習方法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即會閱讀、會思考、會檢索、會調控。
1.會閱讀。閱讀是學習的基礎。
閱讀時,眼睛首先從書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圖象的信息。然後大腦進行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等思維活動,從中提取、處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郭慧智老師認為:“現代教學論發展的趨勢就是,把教學的重點從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轉移到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教學,實質上是教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的基礎是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
2.會思考。思考是學習的核心。
閱讀後遇到問題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獨立思考的過程。一個學生學習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師要通過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教學生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學會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事物的方法;能透過現象抓住實質進行分類比較的方法;能一分為二又能合二而一。進行發散和收斂的方法……要通過不同的課型、題型,發展學生多方麵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