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格力量?概括起來也是四句話:一是“無欲則剛”。職位無大小,凡事隻是一個公字。校長隻有無私欲,無邪念,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責在人先,利在人後,才能立世有威信,改革有底氣,才能團結人,有感召力,這也就是古人說的“公則四通八達,私則偏向一隅”。二是“有容乃大”。厚德載物,寬容得眾。當校長,器量須大,心胸須寬,要記人之功,容人之過,這樣才能團結各種性格的人才,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所有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帶著愛心工作。當校長,要把所有的教職員工作為自己的兄弟姐妹,要愛群、樂群、利群。所謂愛群,就是要熱愛你的集體,熱愛你的同事;所謂樂群,就是要把與同誌們共事當作一種緣分,當作一種至高的樂趣;所謂利群,就是要敢於並善於為職工排憂解難,為職工謀福利求實惠。四是帶著激情工作。一個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的校長,一個想幹事、會幹事、能幹成事的校長,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校長。校長要有幹事的衝動,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斷提出新的奮鬥目標。校長的激情可以感染教師,教師的激情可感染學生,校長、教師、學生的激情融會在一起,校園才能充滿浩然正氣、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學校的事業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一名校長,有了人格的魅力,有了務實的作風,有了創新的精神,有了學習的習慣,就一定能建設和發展出一所獨具特色的學校。

第四節課程體現的素質觀

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雜誌《Nature》上,曾刊登了我國科學家參與的20世紀自然科學三大工程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研成果,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作為我國參與該科研的15個單位之一,學校的校名、參與研究的陳殊等12名學生以及一位教師的姓名都出現在《Nature》上,這是中國中學的校名、中學生的名字首次在《Nature》上亮相。該校校長劉彭芝介紹說,這是人大附中選修課向校外延伸取得的成果。

“辦一所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適合學生發展的學校”,是劉彭芝一貫的辦學理想。學校從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尤其是近年來,研究與借鑒芬蘭、新加坡、英國、美國等國家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堅持以學生為本,調整了必修課,豐富了選修課,突出了特色課,從而構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全麵發展需要的課程體係。

選修課:給學生一個多彩的世界

教師曹葵當年第一次開“西方經濟學”這門選修課時,有的學生站在門口不敢進門,懷疑自己記錯了教室。難怪呢,曹葵是人大附中一名化學實驗員,按說與站在講台上的教師不沾邊。可是他就是“不務正業”地為學生開設了選修課,而且開設了高二實驗化學、高中化學競賽實驗等5門課!這些課都是基於他的化學和經濟學專業基礎開設的。

如果說教師在人大附中開設選修課是基於自身的專長,那麼學校麵向學生開出120多門選修課,卻是基於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早在1985年,人大附中就成立了數學興趣班、管樂隊、足球隊;1997年又開始嚐試開設選修課程。如今學校的選修課程更是逐漸完善了。除了競賽類、興趣類、文體藝術類外,還有側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選修課不局限在課堂上,還走出校門,到科學研究的前沿去,與科學家一起參與課題研究。學校的120多門課程既能麵向全體學生,又能照顧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如今,“創造發明”等學校自編的多門選修課教材也已經向北京乃至全國推廣。

這些選修課程涉及人類知識的主要領域,是對必修課的重要補充。必修課和選修課相互作用,既保證了課程所追求的知識廣度,又使學生在了解知識體係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

外語課:給學生一把通向世界的鑰匙

每周五中午,人大附中的學生們都在校園裏等著看一場特殊的演出——英語劇。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英語劇在這所學校已堅持了好幾年,由各班輪流來承辦,是校園外語教學活動的內容之一。

學好外語是學生通向世界的鑰匙。單靠每周4至5節的英語課,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太少,所學英語實用性很弱。為了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外語,人大附中1998年就引進了行星英語動力軟件,開設了英語選修課。同時,學校外語教學的整體改革也隨之起步了。如今在人大附中,除了本校教師擔任外語教學任務外,還有2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外教,每個班都有外教課。這些外教除了開設英語口語、英文寫作等語言類的課程外,還開設了16門學科英語課,學生用英語來學習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教師傳授知識、解答問題都用英語進行。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有更多機會而且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接觸外語。耳濡目染的結果是學生一般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有利於英語邏輯思維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