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委任朱學同誌為北京市市立第八中學校長。委任狀由市長聶榮臻,副市長張友漁、吳晗簽署。朱校長在延安辦學多年,他把解放區“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良傳統帶進了八中,使它成為北京市第一所對外開放的中學。解放初期和20世紀50年代,八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熱情,做到了一切聽從黨的安排,一切服從祖國的需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出現了許多動人的事跡。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運動中,當時全校929名學生,符合參軍條件的392人,高中學生踴躍參軍,一天就有182名同學報名。先後有五批學生進入軍事幹校。學校組織全校師生用講座、活報劇等形式走街串巷,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大家把零用錢節省下來,捐獻給國家購買飛機、大炮。為粉碎美帝的細菌戰,同學們組成幾十個衛生宣傳小分隊,深入到門頭溝山裏向農民作講究衛生的宣傳。抗美援朝的烈火鍛煉和教育了全校師生,大家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為此,人民日報發表了“北京八中在前進”的長篇報道。“八中學生政治熱情高”的讚美之辭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學校還有意識地讓學生在鬥爭實踐中鍛煉,並注意發揮學生幹部的作用。1963年在全國開展“向雷鋒同誌學習”的熱潮中,八中師生的政治覺悟顯著提高,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北京市委在1963年初,號召全市青少年向舍己救人光榮犧牲的李新仁同學學習。李新仁就是八中的一名學生,他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讚揚,八中師生永遠懷念他!

八中十分重視教學和教育改革。1960年開始進行了中小學“十年一貫製”實驗。從1984年開始,被上級確定為進行全麵教育改革的試點校。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著眼於未來,著力於素質”的辦學宗旨,以“勤奮、進取、和諧、致美”為校訓,在培養和造就“誌向高遠,素質全麵,基礎紮實,特長明顯”的一代新人方麵積累了不少成功的辦學經驗。1986年4月,學校製定並試行“北京八中學生素質大綱”〈簡稱:素質大綱〉,是把對學生素質的培養目標分解為23項期望目標,並製定了實現目標的措施和考核方法。這個大綱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實現培養目標的“係統工程”,它是八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1985年北京八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教育科學研究所聯合創辦了中學超常教育實驗班,簡稱少兒班。每兩年招收一個實驗班(30人左右),該班由平均年齡10歲左右,文化程度為小學四年級水平,道德品質好,身體健康的智力超常兒童組成。學校選派專職教師,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用四年時間完成小學五、六年級和中學六年的全部學業。13年來,少兒班共參加了84次學科競賽,有248人次獲得國家、市和區級獎勵。有57人達到了美國“數學天才少年”的標準。為全麵提高超常兒童素質,定期體檢,營養配餐,堅持上體育課,還開展運動旅遊、登山、騎自行車越野等自然體育活動,使少兒班畢業生在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等八項指標均高於北京同齡人平均值,在多數項目上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少兒班已為大學培養了166名14歲的少年大學生,98名已大學畢業,其中52名已讀完或正在攻讀研究生,占畢業生大學53%,還有14人已獲得碩士學位或資格。科學家錢學森來信稱讚:“經過少年班的培養,18歲成為碩士生完全是可能的。”1990年6月27日,西城區教育科研獎勵基金會13名專家一致認為:“八中的超常兒童的鑒別和教育”科研課題的成果,填補了教育係統工程的一項空白;為21世紀早出、快出人才開辟了一條重要途徑。10月7日,獲得該基金會獎勵;1992年9月17日,此課題獲得北京“七五”教育科研一等獎。八中曾7次參加國際超常教育的學術會議,會上宣讀的論文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和肯定,同時還接待了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超常教育代表團及世界天才教育協會副主席的來訪。八中是全國超常兒童研究協作組副主任單位,與國內、外專家同行保持著密切的聯係與合作,使培養超常兒童的事業更快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