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校成敗興衰的關鍵——學校對教師動力機製的決策與導向
教師是國家教育目標的執行者,是學生教育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領導者。教師工作是以“心靈”培育“心靈”的工作,是實現教育改革、發展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學校應該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樹立正確的教師觀,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一所學校,隻有具備良好的師資條件和正確的教師觀,學校的教育質量才有可能提高。而要使教師的智慧和熱情、探索與創造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調動起來,必須處理好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動力機製和教育目標的匹配問題。
首先,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要實現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的有機結合。
激勵就是教師在受到內外刺激的影響下,產生興奮狀態,並有效地完成工作目標。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以精神安慰與鼓勵為主的激勵方式是難以奏效的,但一味提高獎金的單純物質激勵也是不可取的。在物質激勵方麵,應該樹立科學回報的概念,教師工作是個體進行的,勞動的量應以個體為主進行核算;教師工作的質是群體達成的,故質的評價應以群體方式核算。教師的收入水平應該逐步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取決於教師工作量的增加與質的提高。上海中學在科學回報概念下製定的分配方案,做到了多勞多得,優質優酬;教師間、職工間的獎金拉開了距離,以多上課、上好課為榮的局麵基本形成。
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精神激勵,並不隻局限於公開的表揚或榮譽稱號的授予,它還包括不斷提高教師工作的需要層次,發展教師的成就需要與抱負水平,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學術成就感是教師心理高層次的需要,有成就感的教師就會為實現目標而克服困難,執著追求,表現出高度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新世紀,新挑戰,時代也迫切要求教師必須奮發進取,勇於探索,開拓創新。這就要求學校為教師構建充分的發展空間,激勵教師盡可能地開展創造性勞動,激發每位教師的潛能,給每位教師成功和成就的機會和天地;讓教師進修、提高,使教師感到學校的工作是有奔頭、有發展、有前途的。因此,作為學校,在物質激勵中應體現出精神激勵的因素,在精神激勵中也應該有一定的物質為基礎,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才能夠激發教師的工作動力,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其次,要實現正確觀念與良好機製的匹配。教師應具備良好向上的觀念,在此基礎上,學校也應該有配套的良好機製,成為激勵教師的真正動力。
在觀念上,當前有三點是要特別強調的。教師首先應該要有奉獻觀念。奉獻是教師的天職,教師隻有具備了良好的精神素質,將自己的奉獻作為學生成長的前提,才能使教育質量得到新的升華。其次,教師要具備優質的觀念。每位教師的教育水平與質量必須不斷地提高,教學應該向課堂要質量,向45分鍾要質量。另外,除了正常教學以外。還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再次,教師要具備高效的觀念。教師的工作潛能是很大的,應該打破以12節課為滿工作量的老規矩,鼓勵有能力的教師兼課兼頭,甚至跨學科任教。另外,不提倡補課,更不提倡利用寒暑假、雙休日進行額外的加班加點;而提倡課堂的高效率,反對以延長學習時間和耗費精力來出成績的消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