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要轉化為物質,必須要有與之匹配的機製作為橋梁。例如在崗位聘任上,競爭上崗的競爭點,就在於看教師的奉獻敬業精神,看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麵質量的優劣高低,看教師工作的效益與效率。看教師的教育特點等。通過建立這些內容定性、定量的指標體係,才能作出科學、客觀、公正的判斷。上海中學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定即有定量的學生對教師的滿意率反饋(共16項指標),有教導處對教學成績的綜合分析,有定性的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對教師教學、教育情況的評價,有學生、家長對教師任教情況的意見,有教研組對教師命題水平的考核等等;彙總以上各種因素後得出的對教師的評價,就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結論,而是一種教育觀念的導向,一份對教育工作的診斷,一套提高教育水平的建議。
以上簡略的分析足以說明,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學校能否留住一批好教師,能否培養出一批好教師,關鍵就在於在教師的動力機製方麵,學校決策與導向是否正確得當。
(三)學校教育的保障——校資源運用決策
學校教育資源的運用包括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投入與產出,以及如何充分發揮時間、空間、信息等特殊資源管理的潛能等。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地位由被動進入主動,由受體變為主體,學校獲得了各種資源的運行主權,包括經費的使用、師資的配備、生源的招收、基建的設施以及各種其他資源的運用。與此同時,社會的競爭也在嚴重衝擊著學校,學校必須在投資方式與各類資源的配置上作出恰當的決策,才能達到資源運用的優化。
首先,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要樹立起教育產業的觀念。就現在來講,學校僅靠國家撥給的經費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的教育運行,學校必須開發教育產業,為學校教育經費的籌措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上海中學在1993年建立的上中國際部就是成功實現教育產業的一個例證。通過國際部的創立,不僅使上海中學的辦學呈現多元化趨勢,並且開拓了學校籌措經費的新渠道。如上海中學的龍門實業公司,也是一種教育產業,通過自主創辦公司,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為學校的各項教育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在學校信息教育的投資上,上海中學認為應該改“一次投資”為“多次投資”。麵對信息技術升級換代快、折舊率高與學校資金不足的矛盾,傳統的一次投資的做法,將帶來投入高、淘汰快、產出低的後果,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考慮到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總體水平不高,但個別差異甚大的實際,“多次投資”、“滾動更新”的思路是較為可取的。在信息設施的使用上則應變“一步到位”為“按需配置”。教師與學生都按其不同的水平與需要使用適當的機型。實踐表明,這樣的決策既節省了大量經費,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人力資源的運用上,除了教師,還要重視其他職工資源的優化配置,要充分發揮每一個職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投入到學校後勤工作的第一線,真正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做好後勤服務工作。上海中學通過職工競爭上崗與雙向選擇,一次就精簡了十多位職工,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益與效率。
由上可見,學校的領導行為尤其是決策與導向,對於學校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校長負責的體製下,校長是學校的最高領導者,應該也必須作為學校的最高決策者。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靈魂,作用更大,責任更重,這就對校長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校長必須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能敏銳感到受時代的要求,能把握學校的辦學方向與宗旨,果斷地根據時勢作出正確決策;校長還必須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要想讓學校的決策與思想真正落到實處,規範科學的管理水平與組織協調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校長還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決策方式,在校長負責製的前提下,校長應該對學校的各個方麵負責,既能夠根據自己的學識與判斷行使權力,又能夠對學校重大決策的後果擔負起責任,同時,還要自覺接受黨支部、教代會和工會的監督。校長的決策應該體現民意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並能夠調節教師的行為,完善優化教師群體結構。校長還必須是一位教學專家,能夠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幫助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