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充滿人文性的學校,才能真正確立教師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大量吸引精英人才,才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學校的活力。近幾年,全國各地人才的紛紛加盟,就是被上海中學強烈的人文氣氛所吸引。另外,學校隻有真正樹立人本思想,才會考慮到教師的發展與培養;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保證,而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素質的提高。上海中學師資自培基地的建立以及多渠道選送部分年輕教師出國進修與高一層次學曆進修,就是注重教師培養發展的具體措施。當然,以法治校也是真正樹立人本思想的保障,學校領導者不能一言堂,不能隨意拍腦袋,而應該以法規為依據,充分尊重教師、學生的個性,保障教師、學生的合法權利。上海中學師生的法規和自我保護意識都很強,學校也十分尊重他們的合法權益。
(四)管理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機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教育質量可以通過對教師的有效管理來提高,也需要通過學生的自主管理來提高教育質量。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學生是受教育者,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既是學校管理的對象,也應當承擔一部分管理學校的責任。我們要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要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與領導才能,要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事業心、責任心,讓學生承擔部分學校管理任務,正是一種合適的方式。
總之,麵向新世紀,社會發生著深刻巨變,學校麵臨著嚴峻挑戰,學校應適應時勢,在領導行為與管理工作上加大改革力度,從而改變學校的教育狀況,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以嶄新的姿態迎接21世紀的到來。
第四節上海中學簡史
上海中學創始於1865年的龍門書院。一百三十八年來,曆經中華民族受辱、勒索、抗爭與振興的曆程;目睹了清末以來曲折坎坷的風風雨雨;伴隨著近現代基礎教育前進的步伐,以其管理嚴謹、名師薈萃、英才輩出而飲譽海內外。追昔撫今,創建“全國一流,國際知名,教育高質,管理高效的示範校”,任重而道遠。
校名的更改校址的遷移:
1.上海中學前身─龍門書院(1865~1905)上海縣城城南(今南市區尚文路)講堂學舍四十間
2.蘇鬆太道立龍門師範學校(1905~1910)同上
3.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10~1927)上海縣縣城城南(今南市區尚文路)
4.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27.7~1927.10)初中部設在南市區尚文路,高中部設在南市區陸家浜路
5.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上海中學(1927.10~1928.2)同上
6.江蘇大學上海中學(1928.2~1928.4)同上
7.國立中央大學區立上海中學(1928.4~1929.9)同上
8.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29.9~1942.1)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2月24日全部遷入上海漕河涇區吳家巷新址
9.私立滬新中學(1942.1~1945.10)上海法租界菜市路(今盧灣區順昌路)
10.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45.10~1949.6)1946年3月遷回上海漕河涇區吳家巷原址
11.上海解放並軍管後的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49.6~1950.2)仍在上海吳家巷
12.上海市(立)上海中學(1950.2~1970.7)上海市老滬閔路上中路
13.上海市上海中學(1978.7複校~至今)上海市上中路4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