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學校介紹

上海市北郊學校(簡稱北郊學校)由原虹口區大連新村小學、原上海市甘霖中學、原曲陽中學撤並重組而成。集中了三校優良傳統,薈萃了三校的人才和資源,使北郊學校不僅成為虹口區規模最大的學校之一,而且依托北郊高級中學的良好聲譽和校園文化,今天的北郊學校已因質量高、服務優而享譽虹口。

原大連新村小學創建於1958年,創辦之初承擔著中心小學的任務,屬小教第四學區,向周邊十幾所小學發揮示範輻射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因其他新興學校崛起和校舍陳舊等原因,學校聲譽有所下降。

原甘霖中學創建於1963年,開辦時為完全中學,師資力量較強。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考成績在虹口區小有影響。1985年起停止高中招生,開設“電子”和“海關”等專業的高中職業班,海關班成為社會公認的重點專業。1992年職業班並入統計職校,甘霖中學成為一所公辦初級中學。

為進一步提高兩校的辦學質量和效益,改善學校的社會聲譽,1997年8月虹口區政府和區教育局作出“依托北郊,重做發展”的決定,將兩校撤並重組為上海市北郊學校。

2001年9月,因曲陽中學原址興辦“新北郊初級中學”,原曲陽中學並入上海市北郊學校,使上海市北郊學校成為虹口區規模最大的九年一貫製學校。

第二節辦學特色

一、在“靜思、能群”中營造學校文化

北郊學校提出了“為每個孩子創造美好未來”的辦學理念和“靜思、能群”校訓,確定了“管理與合作年”(2001年)、“學習與服務年”(2002年)、“質量與創新年”(2003年)等三年工作方針、重點與實施方案,並以“文化興校”為抓手,拉開了北郊學校崛起的序幕。

北郊學校成立教工文化社團,“無庸讀書賞藝會”50餘名教工會員定期聚集一堂交流思想體會,為校刊《草根》提供讀書心得、教育服務感受、教學科研思想等各類文稿:一次寒假作業,全校教師共撰寫工作案例152篇,其中不乏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暑假遊記》一題獲“有感”170餘篇,祖國大江南北、名勝古跡盡收眼底,在交流中,教工們眉飛色舞,餘興未艾;每周一篇“靜思錄”緊貼教育教學實踐,出題權由校領導轉入各年級各教研組教師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氛圍尤濃,其中《服務學生,首先學會尊重學生》、《換位思考——談服務意識的建立》、《作為服務者,教師要學會批評》、《服務學遷就》、《用全新知識提升服務能力》等1050篇短文已由《草根》專刊出版,部分內容亦被《虹口教育機》、《教育參考》等雜誌摘錄;由市教委有關部門的領導、華師大專家教授組成的學術報告團來上海市北郊學校就“教育服務、教育創新”的論題多次作專題報告,市教委基教處毛放處長的“課堂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華師大鍾啟泉教授的“課程文化”、趙中建教授的“教師自我評價”等16位教授大師在本學期為上海市北郊學校“碩士研究生課程班”50餘名學員及行政幹部和部分教師進行了每周6個學時的精彩演講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上海市北郊學校各年級教研組10餘名學科教師組成的“教師論壇”,以鄭傑校長的《文化中的美國教育》一題為先導,《流行音樂進課堂》、《學校會消亡嗎》、《生命的探究》、《加拿大之行》等,首期14場演講滾動排列,場場“人滿為患”,全校教職工在與大師們的比較中領略到演講者的不同風格,更為他們的博學多才和論題的思想深度所讚賞,受益匪淺。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各類文化教育活動,不僅自然拉近了教職工之間、幹部群眾之間的情感距離,成功地完成了兩校合並的艱巨任務,並且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教學科研開發工作,僅2002年度內師生獲全國、市、區各類競賽榮譽獎項230餘個,充分顯示了北郊學校潛在的人力資源和課題資源的開發前景。

二、讓教職工真正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北郊學校是虹口區“校務公開”先進單位。一塊4平方米3.5萬字容量的“校務公開欄”懸掛於學校大門進口1號樓通道牆麵上。為維護教職工的知情權、保證各類校務信息48小時內傳遞到每個教職工,學校“二報一欄”(校務公開欄每周更換一次內容,《校務簡報》每月出版一期,校情通報每季度向學生家長印發一次)的構建工作與教職工主體質詢製度相配套,實現了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雙向溝通。“金點子信箱”麵向全校教職工,要求每人每年提出6條建議,現彙集各類建議600多條,其中涉及教育教學服務方麵的占總數30%之多。在學校二屆二次教代會上,代表們對學校領導班子的民主管理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通過了鄭傑校長親自起草的《北郊學校教代會工作條例》等工作文件,並對學校領導的“文化興校”思想、兩年來構建以學生——教師為中心的“扁平式同心圓”教育服務體係,以及提出在《教代會工作條例》中列入“幹部引咎辭職”、“聽證會製”等內容抱以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