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次年中教職工問卷調查顯示:占全校教職工總數98.6%的人認為在北郊學校工作感到幸福。再次證明學校領導強調教職工之間“合作勝於競爭”的管理思想的正確。
第三節學校文化與文化學校
鄭傑,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男,35歲,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中學教師資格,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北郊學校校長。曾榮獲上海市“三五”法製宣傳教育先進個人、虹口區“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職工學習成才標兵、虹口區教育係統職工信賴的好領導等榮譽稱號。他的獨特學校建設理念由下可見一斑。
問題一:校園文化和學校文化的異同。
鄭校長認為塑造學校文化不必從理解概念開始,尤其是學校文化的確切概念化或許會妨礙人們對學校文化的不懈追求,文化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也不易用科學方式來解決。就是說,其實我們即使確切地知道了學校文化是什麼,也不會更有利於我們去塑造一種文化,學校文化建設是隻可以被總結但是卻不能被事先計劃設計的。人們也許可以憑著自己的理念去設計一套學校管理製度,設計一套學校未來發展規劃,可無法畫出一張學校文化建設的圖紙。這個世界的圖景有些是可以觸摸的,而有些卻是水中的倒影,學校文化便是倒影那一類虛的圖景。
人們一般認為,“文化”是一係列習俗、規範、準則的總和,起著規範、導向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如果文化學對“文化”的認識尚存在分歧,那麼試圖統一一致地對作為“亞文化”而存在的“學校文化”作出理解,也是困難的;第二,“學校文化”這個詞發源於“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經濟學和文化學交叉形成的一個概念,人們關注並研究企業文化至今也不過二十年左右,借鑒“企業文化”,將學校經營活動納入經濟學範疇,並提出“學校文化”,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事,而學校是否可以從“教育學”範疇轉換至“經濟學”範疇,尚且很有爭議,那麼對學校文化就要做出一致的理解更是做不到了。
校園文化是一個教育學概念,建設校園文化是為了認識到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學校文化是個經濟學概念,建設學校文化首先是為了學校的市場競爭力。鄭校長認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部分,而學校文化則是學校經營的一個部分,雖然都叫做文化,其出發點不同,含義也自然不同。
對鄭校長來說,更傾向於認同“學校文化”,校長不僅是一名教育者,其身份發生了變遷。校長也許是教育方麵的“白癡”;可作為校長,一名學校的經營者,對教育的“無知”並不太妨礙自己讓一所學校持續增值,隻要自己對教育有感情,加上經營能力,則理應會成為最好的校長;而反之,即使是教育名家,卻是經營管理方麵的“白癡”,就可能會是最差的校長。當校長從教育家的身份轉向經營家的身份之後,就可能忘了還有什麼“校園文化”,滿腦子就隻有“學校文化”了。
問題二:如何認識學校文化結構。
據統計,企業文化的定義有180多種,幾乎每一個管理學家和企業文化學家都有自己的定義。了解了企業文化的那麼多定義之後,對鄭校長理解學校文化是有好處的,雖然什麼叫學校文化以及學校文化的結構之類的問題還不能夠被清晰說出,但由此知道了學校文化不是什麼。有些東西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但你還是可以知道它不是什麼的。鄭校長認為企業文化非常強調的不是企業去謀多少利,而是去尋找企業管理層與員工共同的精神家園。借鑒企業文化來塑造學校文化,就要強化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精神家園”的追求。對學校文化的下述理解是不對的:①把學校文化當成是文化活動,以為多搞一些學校師生的文藝活動就是在建設學校文化了;②以為學校文化就是單純的文化理念或者是教育理念,其實學校文化是經濟學內容而不是教育學內容;③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識別係統,將學校文化視為一係列一所學校區別於其他學校的可被目測的識別係統,而不是精神內核,是將學校文化的一個特點當成了追求目標;④將學校文化作為包裝學校的一種手段,如果學校文化僅僅是一種學校的形象設計,那麼永遠也不會有真正的學校文化了。文化活動、單純的理念、識別係統、形象設計都不是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