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的結構是什麼很難說得出。但如果一所學校宣稱學校已經有學校文化了,則必須具有全校教職員工都具備了共同的價值觀,人們不僅共同信奉,而且還付諸行動。

鄭校長的理解中,學校文化就是價值觀。是價值觀真正影響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如果學校文化有一個可以靜態觀察的所謂結構,那麼這個結構中的核心就是價值觀了。

問題三:一所學校應該有什麼樣的文化。

一所學校應該有什麼樣的文化,這麼大的問題幾乎難以有確定的回答,而學校文化中應該有什麼樣的共同價值觀,則可以作為思考的範圍。

要形成學校文化就要形成一條學校文化價值鏈,包括學校經營性的價值理念,如誠信、理性、自主持續發展、危機意識、比較優勢、開拓創新等;包括管理性的價值理念,如責權利對等、質量與效益、教師自主、人性化等;包括學校體製性的價值理念,如契約意識、製度至上、效率優先、敬業進取、團隊合作等;最重要的是教育活動中的價值理念:以人為本、公平、理性、創新等等。

在這一長串價值鏈中,核心的價值觀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權利和基本人性,關注人生幸福和生命質量,從而真正形成我們學校“為每個孩子創造美好未來”的學校共同價值理念。而事實上最難以形成的就是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文化。文化是種像釘子一樣堅硬的“柔軟”的東西:實施起來十分艱難,路程將何其漫長。

問題四:如何創建或維持自身學校文化。

北郊學校是一所三所學校合並而成的普通學校,幾乎沒有什麼文化方麵積澱。說得極端一點,哪怕是很有年頭的老牌學校,究竟有多少深厚的文化積澱並在今天還統攝著學校價值觀,實在值得懷疑。長期的計劃經濟抹殺了學校間的文化差異,北郊學校目前學校文化都不一定有,學校文化特色無從談起。

基於此認識,鄭校長非常專注於學校文化塑造。文化是積澱的過程,而且在社會轉型期,學校麵臨著價值觀轉型的巨大問題。學校文化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做細節上的一點一滴的經營與積累。這並非是將一種外在的文化細胞移植於學校體內,而是去發現發掘學校中人們心底中原有的潛質,去努力喚醒人們心底中潛藏的真善美,文化塑造就是在構造三個精種文化世界,這三個世界分別包容真善美的潛質。近三年裏,北郊學校在努力做學校文化的三個世界:

首先,構造一個求真的知識世界。

有知識沒有文化的學校不是一所真正的學校,有知識沒文化的人是可怕的人。知識必須有目的才會顯示知識的價值。我們眼中的知識世界應盡力減少外在的功利目的,對一所義務教育的學校而言,有時知識本身就是目的。因為知識即目的,人才可能主動探究知識,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並平等地討論知識問題。這個知識世界的目標是教人求真。為構造這個知識世界,北郊學校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